秋天燥氣襲人,是一切燥症好發的季節,而秋季對應的臟腑為肺,在中醫觀念裡,肺主氣、司呼吸,是人體內外氣體的交換管道,倘若受到外界氣候與環境的刺激影響,便容易產生包括皮膚與呼吸系統等諸多複雜病症。 |
秋季的氣候變化很大,不僅時而涼爽、時而高溫,且早晚溫差也大,令人難以預料。而此季節,咽喉與皮膚部位容易出現乾燥。
►秋高氣爽 容易口乾舌燥
中醫認為,肺是表達憂愁、悲傷等情志活動的器官,肺氣若虛,就易多愁善感,情緒憂鬱;反之,秋天氣候也令人悲愁,過度的傷悲亦會損及肺氣,連帶使心、肝等器官受到傷害。
台灣第一位中醫針灸醫學博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客座教授林昭庚指出,經過夏天的耗損精力,就進入秋高氣爽的季節,此時多會有口乾舌燥、便祕、皮膚乾燥等現象,再加上秋天轉涼,正慢慢移往寒冬邁進,更要注意預防上呼吸道等問題。
「其次,秋天燥氣上升,肝氣易受損,正所謂『秋宜愁人』,較易出現情緒方面的障礙如憂鬱,而憂鬱又傷肝,所以秋天養生也要同時保養肝臟,並須放鬆心情。」
►養護肺臟 首重強健呼吸道
另一方面,肺又主皮毛,而皮膚與毛髮是人體對外的屏障,一旦秋天體內元氣不足,功能就會減弱。這時體質若敏感的人,也會出現如蕁麻疹、長痘痘、皮膚發癢等皮膚症狀,不堪其擾。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黃帝內經》所提出四季養生的根本,也就是說,在春、夏兩季須保養生氣並要長氣,以適應自然界陽氣漸生而旺的規律;但到了秋冬,就必須收氣並藏氣,來符合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才能為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陽氣生發打下基礎。
林昭庚認為,中醫講求順應節氣來調養身心,進入秋天後養護肺臟則首重強健呼吸道,除了須預防感冒纏身外,也可從食療、藥膳,甚至是按摩穴道、調整生活習慣等多方面來因應秋燥。
►寧靜樂觀 保持身心平衡
因此,在秋天空氣清新下,最好能早睡早起,呼吸新鮮空氣;要特別注重情緒的調節,保持內心的寧靜、不暴怒,多培養樂觀情緒,以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體內的影響。
林昭庚強調,「喜怒哀樂皆有所傷」,秋燥易產生精神方面的問題,這也是秋天自殺比例較多的原因之一。因此,秋天養生精髓也須放在保持身心平衡上,無論是狂喜或狂悲都可能傷身,最好維持平常心、靜心調養,避免讓情緒起伏過大。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2019全台特蒐四季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