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養生觀,冬天陰盛陽衰,屬於萬物閉藏的季節,而人體也隨大自然的周始循環,潛藏陽氣而令代謝緩慢,以順應四季的變幻。至於養生的原則,除須固守陽氣外,也須保持陰氣的平和,一旦違背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腎氣,隔年春天就容易生病,降低體內升發之氣的能力。 |
黃蘭媖中醫診所院長黃蘭媖解釋,冬季氣候寒冷,對應到五行屬水、五臟則為腎,因此有冬天須養腎之說。
「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如果沒有在冬天好好調養身體、養精蓄銳,到了春天就容易生病,有時是容易受到感冒侵襲,或者可能誘發過敏性疾病的產生。」
►養生避寒就溫 固守精氣
黃蘭媖提醒,冬天要特別注重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更要「避寒就溫」,多留意末梢血液循環;此外,寒流來襲也會降低抵抗力,讓各種病毒有機可趁,令心肌梗塞情況嚴重,而原本體質不佳的族群,更要小心著涼,以避免病情惡化。
冬天養生之法必須固守精氣,而出汗會發洩陽氣,即使運動也不能流汗太多,必須讓陽氣內藏。黃蘭媖說,若夏秋之際經常吃冰,且流過多汗,都會損傷元氣,在起居調養上,則需早睡晚起,多曬太陽,以利陽氣潛藏、陰氣蓄積。
►配合體質進補 不宜過度
許多人習慣冬令進補,也認為冬天是進補的好時機,卻往往補得太過燥熱,適得其反。
「台灣氣溫多變,尤其近幾年即便是秋冬,仍可能高溫籠罩,若硬要在此季節進補一些過於燥熱的食物,加上流汗,更容易損傷元氣。」
她提醒,中醫雖重調理氣血,但四季養生的觀念仍需「致中和」,也就是要與大自然產生協調的作用,除了五臟六腑要達到平衡外,也需與氣候運行取得平衡才不易生病。
因此,在氣候仍熱之際,不建議過度進補,且進補仍需搭配個人體質,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注重精神調養 適度運動
冬季養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亦即要重精神調養,讓心情安靜平和,不能太過興奮刺激,或有焦躁緊張等情緒,否則也會令陽氣容易外洩、不易潛藏。
黃蘭媖還提醒,冬天仍需進行適度的運動,一則可促進體溫調節、降低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現象,也可產生身體所需能量。
她特別推崇氣功大師李鳳山的甩手功,認為是一種平易近人、且適合男女老少、即使是室內也可進行的健身運動,「冬天經常細雨綿綿,且多濕冷,外出運動很不方便,若能在居家做甩手功,即使是站著或坐著都能進行,可說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每天只要10分鐘,就能做到500下而產生讓身體溫熱的效果。」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2019全台特蒐四季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