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軌跡〉危老重建為未來都市景觀打前鋒(下)

分享到

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一手催生《危老條例》,他表示推動至今,現在各家業者都很懂危老重建的程序,不用解釋太多,可見從學習這個條例,到深化民間的路徑不會太長。加上有很多成功案例可以複製、模仿,這才是台灣需要的深化模式。本文為2020年8月《財訊》記者專訪花敬群內容摘要。

 
Q4  政府期待老屋改建帶動內需,您怎麼看待商機?

答:確實,一般都更都在談財產、投資,或老房怎麼變成新房。但我們希望可以談,都更會讓你的房子怎麼跟社區合作,例如一整個社區有四十戶,這是一個集體決策基本消費,況且這個集體決策與消費缺一不可。而且整個城市的景觀,就是城市競爭力的課題。

談及商機,認真做可以有一兆的產值,以現在的規模來看,營造產值應該可以有一兩千億元沒有太大問題。未來有再向上的成長,有些人會把相關產值也算進去,我這裡只談直接的營造產值。不過,這一兩千億元產值背後不代表GDP,因為有些材料來自進口,大概也有0.2到0.5之間GDP的增長力。

 Q5  危老時程獎勵將在明年5月截止,申請案件又多,有可能遞延嗎?

答:再怎麼樣延,也總要落日。當初,這背後是一個政策的態度,希望大家努力在3年內衝出一波。如果很輕易延長時程獎勵,只是讓一些正在努力的、正在溝通整合的人覺得,原來時間可以拖延,民眾也會因此鬆懈。同時也會讓外界覺得,政府當初做的政策宣示或立法態度的原意,好像變成笑話。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目前已經尋求行政院、內政部及各地方政府的共識,未來不排除研擬規模獎勵取代時程獎勵,或是採取獎勵逐年遞減的方式,同時也會邊做邊檢討整個制度。

 Q6  規模獎勵有明確方案?未來可能修法方向?

答:現在還不好對外正式講,還沒有一個很正式的定案,但基本上會採取都更與危老雙軌並行的推廣態度。

我們會檢討《危老條例》中不好的部分,例如改建的基地規模太小,甚至出現26坪的危老建築,這對整體的街廓發展未必是好事。危老的原意,在於讓沒有辦法走都更的小基地被鼓勵去改建,未來我們會反過來,不要用限制而是用引導方式,鼓勵重建規模愈大的案子,就額外給予容積獎勵。

另外,這次《都更條例》的全版修訂也將危老的簡易精神放入,讓規定和各種獎勵都更明確。

不少民眾對《都更條例》還是有種「一朝被蛇咬」的想法,但我們還是要鼓勵大家試試,好不容易把龐大的法修到位,而且好處還比較多,相信兩個法未來都會愈來愈好。

雖然都更不會像危老那樣簡易,但會逐步簡易化,例如民眾在都更時碰到的問題,政府應要協助處理而非僅視為民間爭議,針對容積獎勵多寡的討論也應該講求公益性。都更就是公益,要大家都往這條路上走,台灣才有城市競爭力。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危老+都更 400萬戶老屋拚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