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軌跡〉危老重建為未來都市景觀打前鋒(上)

分享到

一手催生《危老條例》的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強調,都市景觀是未來競爭力課題,透過《危老條例》從小規模舊建築做起,是為了奠定《都更條例》的修改基礎。本文為2020年8月《財訊》記者專訪花敬群內容摘要。


全台灣30、40年的老房子比比皆是,舊建築的耐震標準比較現在低,假若發生大地震恐怕引起傷亡,總是要做預防措施。加上高齡化社會時代來臨,30年前蓋的房子很多都沒有電梯,不僅是生活舒適度的要求,對不方便上下樓的老人家更是迫切需求。

一手催生《危老條例》、帶動老屋重建速度加快的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強調,都市景觀更是未來競爭力課題,透過《危老條例》,從小規模的舊建築做起,就是為了奠定《都更條例》的修改基礎。以下為專訪內容摘要:

 Q1  都更重建和危老重建的差異?

答:主要是都更有最小更新單元限制,例如500或1,000平方公尺,各縣市各定有標準,危老則不限最小面積。若以容積獎勵來看,都更其實比較高,可以到50%,而危老重建頂多40%,但由於危老重建的基地相對小,能申請到30%其實就很厲害了。

其次是租稅優惠,都更有所謂的土地增值稅的優惠,危老則沒有。第三,都更對同意比率規定不同,不需要百分之百同意,危老必須全部同意,也因此,當不用處理不同意部分時,事情變得非常單純。

 Q2  當初催生危老條例的初衷與過程?

答:社會長期對都更都是心死的,因此,剛開始推動危老時,社會氛圍都是不看好,無論是容積獎勵或爭取百分百同意,簡直是不可能任務。外界認為,如果要喚醒民眾信賴,可能要下猛藥才有辦法。但我們認為,要把它變得簡單、容易才有辦法推動,所以當初研擬13條條文,討論立法速度快之外,市場操作也容易上手。

現在看來,整個市場認同度和操作成熟度都愈來愈好,從中央法令、配套執法、地方行政人員的審議,再加上業界的溝通說明、對老百姓的理解等整套的系統,現在已經相當到位。

 Q3  原本設定的目標完成度及滿意度如何?

答:從兩年前推動至今,目前推動成效很滿意,有機會達到總統蔡英文年初定下的危老案320件,以及都更案100件。其實本來更樂觀,但我更開心的是整體社會感受度,現在走在路上都會聽到有人討論危老。除了建商,仲介業者也很投入,且地政士、建築師等投入量能也非常大。

現在各家業者,都很懂危老重建的程序,不用解釋太多,可見從學習這個條例,到深化民間的路徑不會太長。加上現在有300多案例成功,就有很多可以複製、模仿。這才是台灣需要的一種深化模式。最後長出來量能會很驚人,因為背後是幾十年來的飢渴,可謂「久旱逢甘霖」。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危老+都更 400萬戶老屋拚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