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更健康 6大健康養生飲食原則 〔上〕

分享到

飲食習慣和健康息息相關。在40、50年代,民眾飲食以維持體力為主,大多攝取粗食,諸多加工品、外食都不多見,對比現今,現代人在家開伙比例低,經常外食。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國人外食比率逾8成,三餐至少一餐外食,飲食習慣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

經常性外食接踵而來的問題,一是吃得重口味,包括高油、高鹽、高糖、肉多菜少,少膳食纖維;二是食安問題頻傳,像是黑心油、毒澱粉、添加物等,因而引起健康問題,諸如腸胃功能不佳、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過去60、70歲才會發生的慢性疾病,現在提早中年就出現。

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外食以肉類居多,鮮少攝取魚類、海鮮,國人普遍缺乏膳食纖維、鈣、鎂、鋅、B6,造成似病非病的亞健康狀態,會有情緒不穩、憂鬱、疲憊、偏頭痛等等問題。「這是長期外食,不知不覺營養失衡所致。」

不過,對某些人而言,外食是不得不的選擇,像是單身租房在外、家中只有兩老吃不多,此時,黃淑惠建議,外食選擇要有技巧,自助餐就是一種方式,菜色多元,起碼都是當令季節食材,可以均衡攝取營養。

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在吃的方面還是要格外挑選,才能吃得健康。黃淑惠提出6大健康養生飲食原則:

1選擇全食物

盡量吃粗糙食物,不要吃過多的精緻食物。

2回歸自然,順應節氣

中國古老養生觀講求「身土不二」,人和環境其實相輔相成,隨著季節飲食,不脫離當地水土,吃在地的食物,便是回歸自然的飲食。舉例來說,酷熱炎夏,人體隨著氣溫升高顯得燥熱,這時環境生長的作物也以瓜果類居多,瓜果水分多與燥熱體質便形成互補作用。

3分散風險

食安問題經常出現,在食品加工過程很多細節是看不到,消費者唯一能做的是,不定期更換廠牌,避免身體累積添加物。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2019全台特蒐四季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