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領路 尋找好食材2 超市經理人篇

分享到

對於沒有時間到傳統市場採買當季食材的人來說,實體店面是另一個選擇,一來種類多、標示清楚;二來食材多經過整理與包裝,讓消費者一目了然、輕鬆購足。

只是,到實體店面沒有老闆可以互動,消費者必須要更有判斷能力,才能選擇到好食材。

認識產地 尋找友善環境生產食材

「我不刻意追求全有機的食材,但我會推崇施行自然農法的耕作方式,因為那對於環境土地的破壞最少,既能產出安全的食材,也能夠保全生態的自然循環。」樂菲超市總經理蒲聲鳴為了尋找農、漁、牧各類的生鮮食材,深入台灣各個角落,尋找符合「友善環境理念」的產品。

為了賣一盒雞蛋,蒲聲鳴會親自到養雞場去看飼養方式,看雞農餵雞吃什麼飼料、養雞的空間有多大、環境乾淨或髒亂;為了賣鮮奶,他會親自到牧場去看乳牛生長的環境、生乳品質、殺菌方式等等;為了賣醬油,他會到醬油工廠去看釀造環境、過程、原料……,因此在超市販售的生鮮食材有成是來自於生產者或產地直接購買而來。

一般消費者在採買的時候無法親赴產地現場,但蒲聲鳴強調,至少可以挑選來自於單一農/畜牧產的食材,「標示產地等同於食物的身分證一樣,每個過程都可以追溯,相對品質有保障;這也代表消費者對於生產者的認同與尊重,鼓勵更多農民投入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模式,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蒲聲鳴說。

看懂標章 比照實際狀況與標示

除了認識產地之外,蒲聲鳴認為「看懂標章」也很重要。由於有機農產品很難從外觀上判定,因此建議消費者從包裝上的標示予以判別;換句話說,如果生鮮蔬果是「裸賣」還強調「有機」,實際現況和標示不一樣,就不要盡信。

此外,蒲聲鳴強調,除了認識「有機」標章之外,更要支持「有機轉型期」的農產品。

因為根據法規,新申請有機驗證的農地,必須經過兩到三年的時間轉型,期間不能張貼有機標章,「它就像是有機圈裡的新同學,它的種植農法,還有用藥標準都與有機規範一樣,只是要時間等待;如果消費者不用行動支持,這些處於『轉型期』的生產者就難以變成『有機』。」蒲聲鳴說。

國產與進口有機農產品標章辨識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只吃好食材》)

 

► ► 〈達人領路 尋找好食材1 營養師篇〉

► ► 〈達人領路 尋找好食材3 學者篇〉

推薦閱讀

2020-01-20 22:30:00

達人領路 尋找好食材1 營養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