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你家的冰箱,有多少食物已經過期不能吃?超市的促銷和大量生產的廉價食品,也許幫你省了荷包,造成的食物浪費卻衍生極高的環境成本。當全球飢餓人口因疫情和極端氣候事件等持續上升,超過 20 億人無法獲得穩定的食物供應、近 7 億人營養不良,卻同時有 3 分之 1 的食物被浪費,剩食貢獻的全球碳排量達 8 % ,僅次於中國和美國,這些被浪費的食物如果是個國家,可超越印度( 7 %)成為全球第三大碳排來源國。
而台灣以美食自豪,卻也是亞洲食物浪費之冠。根據環保署數據,保守估計台灣平均每人一年廚餘量約 96 公斤,與歐美並列,同為浪費大國,比中日韓平均高出 20 % ,更是南亞和東南亞的 8.7 倍,中南非洲的 16 倍。為什麼食物浪費會對氣候變遷造成衝擊?如果仔細檢視食物的生產、運輸、加工、包裝和最後的廚餘處理,每一個環節產生的碳排量都高得超乎想像。
一份甫於 2021 年 3 月發表的聯合國報告指出,整個食物體系佔全球人為的溫室氣體貢獻量高達 3 分之 1 !該研究綜合了由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匯整,來自世界共 245 國的土地使用資料分析,而整體食物體系之中,又以生產過程(包括肥料的使用)貢獻了最多的碳排放、高達 39 % ,食物的運送和分配則貢獻了 29 % 。因此,僅僅只是降低餐桌上的食物浪費,對減緩氣候暖化至為重要。在聯合國公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目標即設定在 2030 年前,將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半。
針對食物浪費衍生的氣候衝擊和糧食分配不均等議題,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各國紛紛出現食物銀行等將剩餘食品充份再利用的作法。去年 8 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帶頭對糧食浪費宣戰,重啟「光盤行動」。官媒《人民日報》上刊載的習近平指示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這項指示直指中國聚餐文化的要害,傳統上認為,多點菜、不打包,才是對親戚、客戶和客人表現慷慨的作法。
根據中國科學院和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光是中國的這種吃飯文化就導致每年約 1700 萬到 1800 萬噸的食物被丟掉,這個量足夠 3000 萬至 5000 萬人吃一整年。儘管「光盤行動」是基於糧食安全推動,最終結果仍有助於減少剩食以及減碳。以中國的國情來說,國家主席的指示一出,各地餐飲業者紛紛響應,例如武漢餐飲協會就向所有餐廳發出倡議,推行「 N -1 點餐模式」,即 10 位進餐客人只能點 9 個人的菜,不夠再增加菜品;北京的部份餐廳也開始將「珍惜糧食,不浪費」列入「文明就餐公約」之一張貼,推廣「光盤行動」沒多久,已有餐飲業者表示,餐廳廚餘已減少約 4 分之 1 。
即便不是國家領導人,一般民眾改變的力量也不容小覷。一位丹麥的平面設計師居爾( Selina Juul )個人發起的「停止浪費食物」運動,就取得極大的成功, 2008 年,她從臉書( Facebook )上成立「 Stop Wasting Food 」粉絲頁開始,獲得許多正面的迴響之後,開始透過媒體和 Ted 演說,進行更廣泛的倡議。結果,她讓丹麥最大連鎖超市 REMA1000 的經理注意到了,在約了她見面進一步交換意見之後,即決定取消 REMA1000 所有分店的量販促銷折扣,再也看不到「買 2 送 1 」等鼓勵多餘消費的行銷手段。而丹麥政府也肯定她,憑一人之力就讓全國的剩食在 5 年內減少了 4 分之 1!
這股「停止浪費食物」的新文化運動甚至在10年之後,能量不減,連迄今丹麥史上最年輕總理佛瑞德里克森( Mette Frederiksen )於 2019 年競選時,都將減少食物浪費列為政見。剩食的環境與社會影響至鉅,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更多類似的運動,才有可能實現,台灣的人均剩食量名列前茅,尤其應該正視食物浪費的問題,減少集體的碳排貢獻。
# 減碳
根據 IPCC 的定義,減碳( decarbonization )為國家、個人或其他實體致力達成淨零碳排的過程。減碳也譯為「去碳」或「脫碳」通常是指減少與電力、工業和運輸相關的碳排放。
# 碳排放
碳排放是指人類因為從事某件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總重量就被稱為碳排放量。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佔比最多,所以二氧化碳的重量是最常見的碳排放衡量標準。
# 光盤行動
光盤行動是 2013 年 1 月 16 日由北京一個名為「 IN_33 」的團體發起的公益活動。活動得到許多網民的支持以及演藝界人士、餐飲企業的參與。「光盤行動」一詞亦被《咬文嚼字》雜誌評為 2013 年中國十大流行語之一。
( ※ 以上示意圖來源自/圖庫 Pixta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