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三把箭宣誓決心,全台建築邁向低碳新房產時代來了!

分享到

低碳建築時代來了!到2050年時,全台灣所有新建築都必須為淨零建築,包括已經在使用的既有建築,也必須有85%要達到淨零建築標準。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利用高效能的能源管理設備或系統,將建築能耗降至最低,以達到「近零碳建築」標準;剩餘的用電量再採用再生能源、或碳中和至零排放者,則可稱之為「淨零建築(Net Zero Building)」。

這絕對不是一個夢想,而是政府已經宣示為國家政策的目標。

 

2050年全台逾85%為近零碳建築

 

蔡總統早已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國發會進一步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具體目標為在2050年前達成全台100%新建建築物與超過85%既有建築物都為「近零碳」建築。

在政府宣示淨零建築目標之前,很多人一直誤以為綠建築就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築。

這說法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因為深究整棟建築的碳放量,只有約1/4是來自建築施工過程所造成,卻有高達3/4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建築營運後,也就是人住進去之後所使用的空調、照明與家電的能耗。

換句話說,如果綠建築標章是針對一個「殼」來做永續環保認證,對於殼裡面居住的「人」、所造成長達五十年以上的碳排放量,卻無方法可評估和管理。

 

低碳轉型第一箭:建築能效標示

 

事實上,台灣自1999年就發布了亞洲第一個綠建築標章(EEWH),EEWH雖然以九大指標評估綠建築性能,但對於碳足跡揭露卻未有具體標準,更遑論營運使用後的碳足跡管控。

為此,內政部已經在去(2022)年1月頒布的新版綠建築評估辦法中,正式將「台灣建築能效評估標準(TBERS)」納入「綠建築EEWH」標章的評分項目,以鼓勵市場朝向綠建築與更低碳的能效轉型。

今年,更進一步將「建築能效分級評估」獨立出來成為一項新標章,具體內容並已自1月起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正式上網公告,未來非住宅之新建築能耗標示為「BERSn」、既有建築為「BERSe」;雖然住宅類建築能耗評估辦法尚未制定,但已在研議中,未來其標示將為「R-BERs」。

 

低碳轉型第二箭:智慧建築標章評估

 

如果說建築能效標示是低碳轉型的第一把箭,則內政部即將頒布的最新版「2023年智慧建築標章評估體系」,肯定為低碳轉型的第二把箭。

新版智慧建築標章評估體系,將由過去八大項評估指標,改為去瑣碎化與重視加乘性的六項評估體系,並加重節能管理指標,希望借力智慧建築規劃與設計,從設計源頭就導入才有可能達成降低能耗與碳排的目標。

例如導入建築元件、工法評估系統,將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碳排量估算進建築規劃設計之中。或者善用BIM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在建築初期規劃階段,就將環境、風、光、熱與能耗使用考量進去,以徹底降低建築完工使用後的營運碳。

 

低碳轉型第三箭:綠色金融3.0

 

最後,政府鼓勵市場低碳轉型的第三把箭,則為綠色金融3.0,希望利用低利融資來支持與鼓勵建築的永續經濟活動。

目前,金管會已要求銀行公會須將赤道原則4.0中的「永續發展」指標納入銀行公會的授信準則,讓各銀行在貸款時, 需評估借款戶是否有符合永續發展,希望透過金融業授信或投資,引導企業或投資人重視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

以不動產市場為例,金管會將鼓勵銀行進行低碳建築融資,不但業者在規劃興建近零建築時可以取得土地與建築的低利融資開發專案,消費者在購買完工後的「綠建築」或高能效的「近零碳建築」時,也能獲得綠色低利房貸。

透過建築能耗標示、智慧綠建築與綠色金融3.0等這三種管道齊下的戰略,相信整個建築市場很快將由猶豫、觀望,轉為積極採取行動來支持低碳轉型,因為不這樣做的話,在法規要求與商業誘因驅動下,低碳建築不但擁有更低的融資優惠,且將擁有更大的增值性空間,搭配市場競爭機制,低碳建築肯定將成為台灣不動市場最新的熱門趨勢。

 

 

🌐  專題:淨零房產大商機 

 

行動領袖 ➡ 永續創新助力低碳房產生態:大趨勢 ╳ 新法規 ╳ 綠金融

由專家們帶你一次輕鬆搞懂淨零未來大趨勢、新法規、綠金融等相關永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