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2050年前達成全台100%新建建築物與超過85%既有建築物都要成為「近零碳」建築目標後,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作為內政部輔導成立的建築檢測及評定機構,被賦予輔導市場低碳轉型的重責大任,並已緊鑼密鼓地展開推廣及宣導之工作。
其中,建構於TBERS建築能效評估制度(Taiwan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之上的「建築能效評估」,更為宣導中的重點。為此,《淨零未來》新媒體特別獨家專訪台灣建築中心代理執行長林杰宏,第一手報導建築低碳轉型的新未來。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政府已經揭示我國淨零建築發展路徑後,台灣建築中心在推動淨零建築政策上將扮演何種角色?
執行長答:相對於出口產業面對碳關稅而有較大的減碳壓力,建築產業屬於在地產業,減碳壓力相對較低,推動速度也相對緩慢。政府為加速建築轉型,必須雙管齊下祭出棒子與蘿蔔,用強制性規定或各項獎勵措施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推動。
但要拿出強制性或獎勵措施之前,首先必須先針對如何達成「淨零建築」目標訂出可供明確衡量的Ranking System(評估指標),才能讓淨零建築目標可具體操作、落實執行,目前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已經公布建築能效標示制度(TBERS),緊接著台灣建築中心正進行制度的推廣宣導及專業人員的教育培訓的工作。
只有這些基礎工作確實完成,淨零建築政策才能有效推動,接下來,政府可能會拿出的蘿蔔大約可歸納為四類,一為綠色金融所提供的低利融資誘因;二為容積獎勵,這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三為透過市場機制讓較高能效評級的不動產具有較高的保值性、增值性,以驅動業者興建;四為用碳稅或碳費這項稅賦手段,讓有推動淨零建築的業者享受較低稅負,才能鼓勵低碳轉型。
問:容積獎勵是不少建築業者所期待的轉型誘因,您認為政府何時會推出呢?
執行長答:容積獎勵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固然可以獎勵業者轉型,二方面卻也可能造成城市規劃的負擔,因為高容積率會破壞原先所規劃的都市計畫之量體目標,同時也會牽動居住正義與公平性,故官方單位一定會非常小心謹慎。
我認為以政府過去推動綠建築為例,綠建築標章要上路十年之後,政府才配合推出容積獎勵之措施,以此來看,目前「建築能效評估」可能要上路一段時間後,政府觀察其成效後,才會決定考慮何時推出容積獎勵之措施。
問:為推動從近零到淨零建築發展,台灣建築能效評估系統(TBERS)將扮演重要角色,是否能從說明其內容與特色?
執行長答:目前建築業有兩項標章非常重要,一為綠建築標章,一為智慧建築標章。其中,智慧建築有八大指標,綠建築有九大指標,兩項標章中其實都有納入能效指標,但並未量化。為使能效之評估科學量化並透過能效評估診斷建築能效提升之潛力點,故台灣建築能效評估系統(TBERS)特別指示把緣建築及智慧建築標章中的能效部分指標獨立出來,建立更細緻及科學量化之評估機制,以使後續淨零建築評估有明確依據。
事實上,建築若要達成淨零目標,就要先明白建築的碳排來源共來自兩個階段,一個是建築建造施工階段中的蘊含碳(Embodied carbon),包括建材的製造及運輸與施工的過程的能耗,約佔建築整體碳排的1/4,其碳排時間只有在建築施工階段發生(一般規模之建築約為二到五年間)。
另外一個佔3/4的碳排來源,是建築完成後使用營運階段,有稱為營運碳(Operation carbon)。由於建築使用營運時間會長達三十至五十年以上,整體碳排放量也高,正是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評估之排碳。
相較於營運碳,在建築營造階段減少蘊含碳是最經濟之減碳方法。所以在今年已經上路的「建築能效評估」之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已規劃針對建築興建階段推出「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認證,也許,今(112)年就會進行推廣及試辦工作。
問:在政府強制性措施未出爐前,您認為該如何運用現有獎勵與市場機制來推動建築市場轉型?
執行長答:我認為綠色金融3.0會是很有效的驅動誘因,因為建築興建前若能申請綠建築評估,利率就可以直接減碼。台灣建築中心去年就已經與合作金庫銀行行合作,台灣建築中心的桃園材料實驗室新建工程就透過取得黃金級綠建築候選證書而獲得貸款利率減0.07%之優惠。
未來,若營建供應鏈也符合綠色供應鏈資格,包括營造商、建築材料、機電工程與系統商等,在參與綠色相關建築營造時也能申請個案優惠融資,並會依其綠色之貢獻程度獲得更多的綠色融資及利息減碼優惠,相信在這樣的市場機制驅動下建築業者會更積極轉型。
將來只要綠建築、高能效評級的建築物能擁有大的價格優勢與增值空間,相信價格機制還會進一步誘導不動產市場進行低碳轉型。
行動領袖 ➡ 永續創新助力低碳房產生態:大趨勢 ╳ 新法規 ╳ 綠金融
由專家們帶你一次輕鬆搞懂淨零未來大趨勢、新法規、綠金融等相關永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