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花錢像學語言 透過練習提高財商1

分享到

「媽媽,我喜歡這個,我想要。」5歲的小斌伸出小手,指著櫥窗裡的小汽車。

「不可以,今天我們是出來買晚餐的,媽媽沒有帶那麼多錢。」小斌不明白媽媽的意思,只聽到「不可以」三字,就大聲哭鬧起來,跺著小腳、用力大聲喊:「我要小車車,我要買!」

路人都為之側目,媽媽又氣又急,衝進店裡買下小汽車,小斌破涕而笑,媽媽臉上盡是無奈。

小孩3歲 了解存錢與花錢

現代的家長普遍有從小就要灌輸孩子理財觀念的想法,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小小孩,不少父母認為:「太小了聽不懂,等他大一點再說吧。」也有人存疑:「這麼小就談錢,孩子長大後會不會變得現實?」

這些考量看似有理,然而像上述小斌的例子,因為父母從未曾讓他認識錢該怎麼用,所以聽到不能買就大聲哭鬧,但這次看中的是小汽車,下次可能就是更昂貴的玩具,難道每次遇到孩子哭泣、耍賴就要妥協嗎?

曾在外商公司擔任13年財務顧問,現為布萊恩兒童商學院創辦人的張森凱,本身也有兩個學齡前的孩子,他覺得趁著孩子還小,欲望不大,應早點協助他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花錢就像學語言一樣,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會,都是透過練習才學得好,財商(FiancialQuotient,FQ)才能一步步提高。」

孩子大約3歲左右,對基本算術已略有概念,父母就可以開始與之討論金錢的相關話題,讓其了解怎麼存錢,什麼是花錢,嘗試把錢的使用,融入日常生活點滴。

分擔家事 不該有對價關係

至於該怎麼談,則是要講求方法。張森凱建議,針對3、4歲的孩子,可以從「錢從哪裡來?」切入。

像他告訴自己兩個孩子,錢是爸媽工作賺來的,要付出勞力與腦力工作,得到薪水,才能購買生活中要用的東西;等孩子了解後,張森凱會帶孩子一起去工作地點,讓孩子看到他的工作實況,體會到父母工作上的辛勞,才能更有同理心,甚至進一步願意分擔家裡的家事。

張森凱說,凡是家庭成員一分子,就要有分擔家事的觀念,不應該有對價關係,所以並不鼓勵家長給予從事日常型家務的孩子零用錢,尤其是打掃自己的房間,不過如果是清掃公共區域或洗車等,則可以考慮額外支付,但應該是完成任務後再給。

不要先說「完成這件家事,就給你多少錢」,這樣會形成孩子預期心理,為了錢去做,而不是真心認為自己是家中一分子,有他應盡的責任。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6堂課教出富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