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巴塱紅糯米 米糠富天然花青素

分享到

紅糯米是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特殊的傳統原生作物。歷經10年選種與純化,育成出最接近在地原生種的「花蓮22號」,滋補營養,米糠富豐富天然抗氧化的花青素,。


穀粒飽滿,閃耀紅寶石般色澤的紅糯米,是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特殊的傳統原生作物,迄今已有300多年的種植歷史。在阿美族傳說中,太巴塱祖先生下蛇形的小孩,天神聽到哭聲後送來紅糯米、芒草和箭竹,分別象徵食物、蓋房子和器具,祖先吃下紅糯米後,終於生下健康的孩子,讓阿美族得以延續。

自此以後,阿美族人將稀有紅糯米視為珍寶,做成米飯、麻糬或釀酒,在祭祖祭典、婚喪喜慶、招待貴客時食用,或者當婦女產後的滋補食物,煮熟後散發濃郁香氣,引人垂涎。

10年選種純化 育成花蓮22號

從營養學來看,紅糯米也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食材,西方醫學研究發現,紅糯米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鉀、鈣、鐵、鋅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營養價值比糙米還高,其米糠有豐富花青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從中醫的角度,糯米也是一種溫和的補品,有補血、健脾胃的功效,可以補充人體營養、調節免疫力。

過去,太巴塱部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紅糯米,也會自行留種,但收割碾米保存的過程常摻雜到其他稻種,導致品系混雜。

花蓮農業改良場蒐集超過50個紅糯米品種,歷經10年選種與純化,育成出最接近在地原生種的「花蓮22號」,並將技術移轉給自願返鄉務農,獲頒農委會百大青農的阿美族青年蕭明山。

蕭明山採取有機方式栽種,為了要穩定產量與品質,除了跟部落耆老請教,也積極向農改場學習關於紅糯米的栽培技術,悉心研究後發現,以有機栽種紅糯米,如同於回歸原住民自然的耕種方式,尤其花蓮22號是在地原生種改良,「抗蟲、抗病性都很強,適合有機種植環境,只要不過度密集插秧,適量施以有機肥,自會在土壤中吸收所需營養生長。」蕭明山仔細解說。

機具人力並進 每株收成更顯珍貴

但難在於紅糯米稻株高度約170公分,比許多成人還高,成熟後遇風吹容易伏倒,以致產量稀少,收割時也由於紅糯米獨有的穎芒過長,容易卡在割稻機裡,導致輸送帶運轉困難,只好烘乾以降低摩擦,並採機具與人力並進,因此每一株收成均得來不易,更顯紅糯米的珍貴。

蕭明山也用有機方式栽種黑米。黑米又稱為「烏米」,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脂肪、鈣、磷、鐵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也帶有花青素,抗氧化能力優異,還有豐富膳食纖維,產量少且珍貴,所以在古代是用來朝貢的貢米,只有皇帝能夠享用。

快速輕柔搓洗 保留天然養分

天然的花青素存在於紅糯米與黑米的米糠上,蕭明山指出,花青素屬於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在洗這兩種米時,看到洗米水呈現紅色或紫黑色,別誤以為是假的染色米,而是花青素溶於水中所造成的。」他說,洗米時,只要快速且輕柔搓洗,不用過度搓揉,就能保留住養分,攝取到豐富的營養素了。

紅糯米因具有糯性,腸胃不佳的人吃了容易脹氣,黑米單獨煮食,口感也偏硬,因此兩者最好搭配白米一起煮食,將紅糯米或黑米與白米用1:5的比例,跟平常煮飯步驟一樣,煮熟後稍燜一下,即可享用太巴塱傳統作物的獨特風味。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最強防疫好食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