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到《巴黎協定》 1.5 度內的升溫目標,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的 422 氣候峰會上大膽承諾,除了要做到 2050 碳中和之外, 2030 年前也將依 2005 年水準,落實碳排減半。全球第二大的碳排國美國如此承諾後,接下來國際的抗暖化合作努力能否成功,聚焦在世界第一大碳排國:中國。
依世界各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統計,中國貢獻了超過 4 分之 1、高達 28 %的排放量,然而,近 10 多年來,美國和歐盟等碳排都在逐年減少中,中國卻尚未到達溫室氣體排放高峰,估計到 2030 年才會開始下降。僅管中國已宣示將以 2060 碳中和為目標,如果接下來沒有拿出具體的減碳作為,要阻止氣候惡化的國際努力恐怕無法成功。
作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還有超過 4 成的 GDP 貢獻來自製造業,中國對能源的高度需求無疑地是減碳的最大挑戰。檢視能源消耗現況, 2019 年中國境內仍有 57.7 % 的電力來自燃煤、整體火力發電佔比則超過 7 成;放在全球的大脈絡下來看,根據一份英國智庫的研究,中國不僅是 G20 經濟體中唯一仍在燃煤發電上有大幅成長,對比全球同時間燃煤發電量的下滑,中國煤電在全球佔比更從 2015 年的 44 % ,增加至 2020 年的 53 % 。
全球超過一半的煤電貢獻來自中國!僅管如此,在多國元首難得齊聚的氣候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除了堅持多邊主義,表示期待與美國共推全球環境治理之外,針對減碳,他重申中國將嚴加控管煤電項目,在十四五時期( 2021 到 2025 年)嚴控煤碳消費成長,十五五時期( 2026 到 2030 年)則逐步減少,並未趁機作出新的承諾。中國甚至在淨零承諾之後,批准多座燃煤電廠的興建。
根據非政府組織「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去年 6 月發表的「中國新煤碳榮景( A New Coal Boom in China )」報告,中國正興建或規劃中的燃煤電廠總發電量達到 249.6 GW ,超越印度( 229 GW )、也超越美國( 246.2 ) 目前全國的燃煤發電量。
接下來 10 年是全球因應氣候變遷關鍵性的 10 年,全球會需要中國大幅地減煤,需要的幅度有多大?根據英國環境智庫「 TransitionZero 」的研究,中國必須在未來 10 年內,將發電的碳密集度減少將近一半,即目前每度電 672 克二氧化碳,減至每度電 356 克二氧化碳,而且由於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逐步下降,能源的轉型甚至能使中國節省 1.6 兆美金。
更長期來看,另一份 4 月份甫發表於《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則指出,在 2050 年前,依碳排比例分配,中國需減少 4 成的能源需求、減少超過 9 成的碳排放,才能達到將升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 1.5 度 C 之內的目標。當然,其他的碳排大國也必須負起減碳重任,依比例進行不同程度的減碳,如排名第二的美國( 15 % ),排名第三的 13 億人口大國印度( 7 % )和排名第四的俄羅斯( 5 % )。
就美國來說,拜登除了在就職當天即宣佈將重返《巴黎協定》,帶領美國回到國際的氣候協定框架,峰會前更早已提出能源轉型、 2035 前全美發電零碳排的政策目標。
至於俄羅斯,雖然近期美俄之間情勢緊張,互相提出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丁仍親自出席拜登召開的峰會。他在峰會上指出,俄羅斯國土幅員廣大且人口上億,但比起 1990 年,卻已減碳近 50 % ,他也藉峰會的場合招商,表示接下來俄羅斯將提高誘因,吸引外國公司前來投資乾淨能源科技。
然而,這 3 個碳排量排名僅次於中國的國家,總碳排量加總起來甚至不及中國,由此可見中國對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性。淨零承諾之後,中國必須拿出能呼應目標的具體行動,否則全球抗溫會是不可能的任務。
資料來源:President of Russia
# 碳排放
碳排放是指人類因為從事某件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總重量就被稱為碳排放量。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佔比最多,所以二氧化碳的重量是最常見的碳排放衡量標準。
# 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 4 月 22 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最早的地球日活動是 1970 年代於美國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 1990 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
#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巴黎協定》,首次讓所有國家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共同體。 2015 年 12 月 12 日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 21 次締約國會議( COP21 ), 196 個締約方通過了《巴黎協定》,目標是將全球平均上升溫度控制在攝氏 2 度,甚至 1.5 度。各國致力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峰,在 21 世紀中葉前實現氣候中和的世界。
( ※ 以上示意圖來源自/圖庫 Pixtastock )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