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海洋的陰謀」:停止吃魚!

► 海洋捕碳能力是亞馬遜雨林的 4 倍

今年最紅的紀錄片無疑是《海洋的陰謀》。自 3 月 24 日在串流平台 Netflix 上線之後,迅速竄升至英、美等 32 國前 10 大收視排行榜,這部以捕漁業為主軸的紀錄片,是媒體上首度揭露商業漁業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捕漁設備的海洋污染以及漁工的虐待與剝屑等的完整報導,因此獲得廣大的迴響與許多名人的支持。片末的核心訊息大膽地呼籲所有人:停止吃魚!

 

真的再也不能吃魚了?是的,如果你在乎這些商業漁業的負面影響,甚至希望阻止全球暖化的話。海洋生態與氣候變遷密不可分,正是《海洋的陰謀》揭發的諸多真相之一。該片引用 2019 年「國際貨幣組織IMF」報告「氣候變遷的大自然解方( Nature’s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指出「碳捕捉」不一定要仰賴昂貴又複雜的高端科技,自然界已存在著極為簡單又有效的「零科技 no - tech 」捕碳方法: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講到自然界的碳捕捉,通常會直接聯想到種樹。英國即將於 11 月主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6 次締約方會議( COP26 ),日前即在會議登場前夕宣佈,計劃於未來 3 年內將植樹率提高 3 倍,協助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也以此為英國對抗氣候變遷的部份努力。然而,根據「氣候變遷的大自然解方」報告,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吸碳與製氧的能力更驚人:這些體積微小的浮游植物貢獻了大氣中至少 50 % 的氧氣,捕捉了約 370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即製造二氧化碳的 40 % 。為了有助於理解,這些二氧化碳等同於亞馬遜雨林捕捉量的 4 倍之多!

 

於是,維持海洋浮游植物的數量,甚至增加它們的數量,對控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至為重要,而影響浮游植物生長的關鍵就是海中的鯨豚。當海豚和鯨魚浮上水面呼吸時,能為這些海洋中微小的植物提供養份,因為鯨豚的糞便中含有豐富的鐵質和氮,而透過牠們浮沉的垂直方向活動,也能帶動海中礦物質到海洋表面,於是,因為有鯨豚的「施肥」,浮游植物在鯨豚出沒區域也會生長得特別好。該片的導演塔布里齊( Alic Tabrizi )在片中以旁白的方式發聲,他直言:「在一個關心碳和氣候變遷的世界,保護這些動物就是保護整個地球。在我看來,海豚和鯨魚死了,海洋也會連帶地死亡,沒有了海洋,我們(人類)也無法存活……」為了保護鯨豚,進而維護海洋的自然生態,正是《海洋的陰謀》呼籲抵制商業捕漁業、即不要吃魚的原因之一。


不幸地,根據統計,在數十年的工業化捕鯨之後,目前鯨豚的數量僅存不到原本的 4 分之 1 ,某些鯨魚物種,更只剩下過去的 3 % 。於是,塔布里齊帶領攝影夥伴遠赴日本南部太地町,直擊當地每天重覆上演的屠鯨豚記,當地的漁民長期視海豚為競爭對手,怪罪鯨豚吃掉太多的魚,認為除掉海豚,漁獲量就會提高。

 

塔布里齊也赴遠洋捕漁第一線,發掘對鯨魚生存更大的威脅:「混獲( Bycatch )」。原來,商業捕漁船在捕漁時,大型的漁網一撒,往往也會意外捕捉到其他無意捕撈的海洋生物,包括海龜、鯊魚和鯨豚等,這些對維持海洋生態至為重要,卻和其他的海鮮一同被漁網困住而死亡,接著被當成廢棄物丟回海裡。而商業捕漁隊在海上丟棄或意外失落的漁具,造成的大量海洋塑膠污染,也是該片指控導致許多鯨豚誤食致死的原兇之一。

 

針對實際混獲的數量,《海洋的陰謀》表示有高達四成的漁獲是會被丟回海裡的混獲,且每年至少有五千萬隻鯊魚因此被漁網困住而死;但同時有其他海洋學家反駁,表示實際的混獲數量只佔漁獲的一成,肯定全球具永續性的捕漁至少佔 3 分之 2 。部份研究資料引述有誤,是《海洋的陰謀》上線後引起的主要爭議之一。僅管如此,英國《衛報》環境專欄作家蒙比奧特( George Monbiot )認為瑕不掩瑜,仍高度肯定該片的核心訊息,而他也因此不再吃魚。

 

《海洋的陰謀》告訴你,你吃的不是魚,是地球的未來。也許看完這部 90 分鐘的紀錄片,每個人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

/ 淨零 Tips /

#碳捕捉

碳捕集與封存,又稱為碳封存或碳收集及儲存等,有時亦會加入「應用」而被稱作「 CCUS 」,是指收集從點源污染產生的二氧化碳,將它們運輸至儲存地點並長期與空氣隔離的技術過程。


#混獲

捕魚不再是駕著三兩小船在近海域作業,而是配備著精密導航系統的動力船隊,在汪洋大海裡展開系統式的圍捕,漁船在海裡灑下天羅地網,造成誤闖漁網的海龜與海豚溺斃死亡,意外捕捉其他物種的現象又稱為「混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