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5日專電)捷克科學院岩石結構與力學研究所與台灣團隊合作,監測台灣地震活躍斷層。捷克的「3D非接觸式定位感測器」也引起台灣高鐵公司的興趣,這項儀器能高精準監測斷層的緩慢位移,有助於高鐵營運安全。
據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稿,捷克科學院岩石結構與力學研究所(ÚSMH)在研究自然災害如山崩、地震方面享有全球聲譽,其中一項知名的研究為「精確監測斷層運動」。
捷克的研究吸引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中央研究院、成功大學、中央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關注,台捷雙方展開密切合作。
台灣團隊對特殊的「3D非接觸式定位感測器」特別感興趣。感測器特點是精準測量岩塊在3個垂直方向的運動,測量範圍可達數公尺,且能幾乎即時傳送並分析數據。
這些儀器是在捷克技術署(TACR)與捷克科學基金會(GAČR)資助下開發,目前已在與布爾諾理工大學(Br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合作下,安裝在高雄市附近,以監測斷層的微小位移與氣候影響的關聯。
捷克與台灣研究團隊還監測因過去的板塊運動引發毀滅性地震的斷層,並將感測器安裝在另外兩處台灣地震活躍斷層上。專家計劃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斷層在地震或強降雨前後的變動,並進行預測。
「3D非接觸式定位感測器」也引起台灣高鐵公司的興趣。由於高鐵某些路段經過斷層帶,而斷層緩慢的位移可能威脅鐵路的長期運作。捷克的測量儀器能提供精準數據,有助於專家了解情況,並決定是否須採取應對措施。
另一方面,捷克團隊在台灣的研究成果,也被應用於研究捷克摩拉維亞(Moravia)地區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的山崩與斷層運動,評估山崩是否與過去的極端降雨有關。
捷克研究團隊負責人巴羅尼(Ivo Baroň)甚至假設,地震引發的山崩可能導致約3000年前捷克弗塞廷(Vsetín)地區的凱爾特(Celtic)城堡瓦解,或促使舊石器時代人類遷離帕拉瓦(Pálava)山坡上的聚落。
在捷克與台灣合作下,雙方還展開大學生交換實習計畫,並將合作延伸至基礎教育層面,培養未來可能加入雙邊研究團隊的成員。(編輯:陳妍君)1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