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田光一:盼與台合作實驗 打造半導體太空製造願景

分享到

(中央社記者張璦高雄15日電)公理太空亞太地區太空人暨技術長若田光一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商業太空時代將促成全球跨產業供應鏈合作,台灣的AI、機械、紡織等產業有機會做出貢獻,他盼與台灣合作,利用低地球軌道的微重力環境,實現半導體「太空製造」願景。

若田光一(Koichi Wakata)不僅曾參與過國際太空站組裝建造,更是首位日籍國際太空站長,今年正式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退役的他,日前首度訪台,他在參加台灣太空國際年會期間接受中央社專訪。

近年來商業太空公司與新創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拓寬了進入宇宙窄門,隨美、俄等國政府主導的國際太空站(ISS)預計在2030年退役,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陸續批准民營公司發展商用太空站,其中公理太空(Axiom Space)是唯一有權在ISS退役之前,可將自家太空艙模組與ISS連結的公司。

事實上,公理太空曾在2023年派代表來台灣尋求合作機會,2024年接待屏東縣政府訪團時,也表態有意與台灣合作。

若田光一表示,太空商用經濟時代的來臨,不僅意味人類太空旅行將變得更容易,產業將有機會搭上順風車,在太空站運用微重力與真空的環境進行實驗,取得突破性的研發成果甚至是實現革命性的「太空製造」(in-space manufacturing)願景。

若田光一指出,ISS運行20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讓研究者知道哪些領域可以利用微重力的優勢在太空中進行生產,比如生技製藥、人造器官3D列印,以及光纖、半導體材料等。

在公理太空負責半導體太空製造與商業化應用的主管潘嘉納森(Divya Panchanathan)進一步向中央社記者解釋,一些前瞻半導體材料之所以無法在地球上成功大規模生產,正是因為在半導體晶圓製造過程中,重力會對晶體結構引入缺陷,且大氣或晶體加工過程使用的容器中,也可能會有雜質。

不過,潘嘉納森進一步說明,在低地球軌道(LEO)微重力有助於晶體均勻生長,同時,利用太空中的真空環境或進行「無容器式製程」(containerless processing),可更有效地控制雜質,在這樣情境下就能製造出大尺寸、具有優異電路屬性(electrical properties)的晶體,且能提高產量,這些將足以彌補在低地球軌道上生產的花費,以符合成本效益。

若田光一說,在太空中利用微重力環境將能製造出在地球上因重力而難以製造的高價值產品,進而促進不同產業的發展,公理太空盼望有機會與台灣合作,尤其是半導體,因為台灣在此領域不管是業界或學術界,都擁有先進水準,而低地球軌道的運用將進一步提升台灣在科技領域的領頭羊地位。

他認為,與台灣的合作首先可從實驗開始,公理太空能協助把企業想執行的實驗送到ISS上進行,ISS於2030年退役後,實驗可持續在公理太空的太空站設施運作,等到研究成果成熟後,企業可發射製造設備,進而在低地球軌道生產,實際上,公理太空正在建造一個專用於太空製造的太空艙段。

談及商業太空下的跨產業擴大合作,若田光一舉例,公理太空的一款新太空衣將用於月球探測計畫「阿提米絲3號」(Artemis III),這正是與義大利精品品牌Prada、芬蘭通訊網絡技術領導大廠Nokia合作開發的成果。

「處處是機會,這就是商業太空的潛力」,若田光一說,台灣也有很多產業,可以為太空計畫做出巨大貢獻,比如機械、紡織、人工智慧(AI)等非傳統太空領域,在商業太空的帶領下,世界各地不同產業將成為供應鏈夥伴,合作空間將像宇宙一般無限寬廣。(編輯:林淑媛)1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