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離岸風電白花9千億?經部:完全是錯誤解讀

分享到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19日電)針對媒體報導發展離岸風電白花新台幣9000億元,經濟部澄清,這是錯誤計算,先躉購後競價符合國際經驗與趨勢。至於國產化政策,經濟部表示,國內無法提供產業量能,符合行政合約上的不可歸責情況,也已邀集公協會訂定認定原則。

媒體今天報導,在離岸風電的第一、二階段,台電每度平均花新台幣5.7元收購電力,20年合計花新台幣2兆元,扣除平均購電成本後,多花9000億元。

經濟部能源署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先躉購再轉入競價制度,是參考國外常見做法,媒體卻以全球罕見、從未實際買到的一度2.5元,去計算所謂的9000億元,完全是錯誤解讀。

審計部決算報告指出,適用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國產化政策者計有10案,但根據產發署資料,截至2023年底止,風場建置項目國產化執行結果,除允能二期風場國產化項目有塔架、水下基礎及陸上變壓器、開關設備、配電盤等5項風機相關零件,均已國產化外,其餘大彰化東南等9座風場,因相關零組件國內無產製能量或受疫情影響產能不足等,導致原規劃部分風力機組零組件無法達到國產化目標。

媒體報導指出,國產化達標率較高的開發商,其實也是政府「開後門」,以成立產業基金,做替代方案繞彎達到,並非如得標承諾的採購國產貨。

經濟部產發署也透過新聞稿表示,所謂政府開後門與事實不符,在風場建設如期併網的前提下,如果國內無法提供產業量能,確實符合行政合約上的不可歸責情況。

產發署表示,至於是否具有足夠產業量能,也需要產業公協會出具的無產製證明等佐證資料,公部門只能依法行政,不能開後門。至於所謂一年未訂原則也不符合事實,產發署早在2022年7月就已邀集離岸風電產業相關公協會,訂定認定原則。

產發署指出,國內風力機及相關零組件、像是機艙罩、鼻錐罩、葉片、水下基礎目前都已有商業量產實績,2018年至今,離岸風電產業製造業已累計產值將超過860億元,未來仍會持續增加,預估離岸風電2025年5.6 GW目標,整體投資額將達9755億元。(編輯:楊凱翔)11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