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謝方娪台北16日電)金管會今天公布台灣普惠金融成績單,2023年有7項指標數據高於全球平均,其中,台灣每10萬成年人平均享有168台ATM,為全球平均的3.28倍,另台灣成年人使用非現金支付比率達95.5%,全球平均僅64%。
金管會今天公布2023年「台灣普惠金融衡量指標」結果,其中,有7項指標數據高於全球平均,顯示普惠金融推動有成,台灣人在取得金融服務上相對便利,金融商品使用程度也相對較高。
第1,每10萬成年人平均享有17家銀行分行提供服務,高於全球平均的15.9家;其次,每10萬成年人平均享有168台ATM提供服務,高於全球平均的51.2台;第3,每10萬成年人平均完成423萬9956筆行動支付交易筆數,高於全球平均的423萬3047筆。
第4,成年人擁有銀行帳戶比率達92.1%,遠高於全球平均的76.2%;第5,成年人使用電子化支付(即非現金支付)比率達95.5%,亦遠高於全球平均的64%;第6,每千成年人中有740人持有壽險保單,高於全球平均的683人。
第7,台灣每千成年人未償還貸款筆數為598筆,為世界平均235筆的2.54倍。此項指標意義為「貸款普及度」,顯示台灣人借款相對容易。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說明,台灣人均擁有ATM台數遠高於全球平均,主因除了台灣人使用習慣外,便利商店普設ATM,台灣六都居住人口多、便利商店普及度高,均有助推升此項指標。
他指出,金管會持續推廣非現金支付,無論信用卡、電子支付帳戶使用等,均有助推動台灣人行動支付交易筆數及使用電子化支付比率,資通訊發展、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覆蓋率也助力台灣電子化支付比率走高,「台灣基礎建設相較其他國家或地區有較優異表現」。
金管會綜合規劃處長胡則華提到,今年為金管會第4年公布「台灣普惠金融衡量指標」衡量結果,數據顯示台灣在金融服務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等各面向指標均呈現逐年進步。
2023年「台灣普惠金融衡量指標」設有23項衡量指標,其中12項明定2023年預計達成目標,全數超標達陣,包括無障礙ATM比率達95.06%、網路投保件數達621萬件、微型保險累計承保人數達172萬人、小額終老險有效契約件數達105萬件、評議中心年度內已結評議案件於3個月內作成評議決定或結案比率達81%等。
金管會今天同步公布2024年「台灣普惠金融衡量指標」,整體仍維持23項衡量指標及4項觀察指標,但有2項衡量指標及2項觀察指標作出調整,並針對其中部分指標增訂或調高目標值。
其中,原訂有「在鄉鎮區市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活動覆蓋率」及「金融知識普及宣導活動」2項衡量指標,金管會以「民眾對金融教育課程整體滿意度」及「民眾認為金融教育課程有成效比率」替代,並訂定2024年目標值。
另原訂「證券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筆數比重逐年成長」及「期貨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筆數比重逐年成長」2項觀察指標,金管會分別調整為「證券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金額比重逐年成長」及「期貨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口數比重逐年成長」。
胡則華表示,金融教育品質的提升為普惠金融發展關鍵,今年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將首度納入金融教育課程滿意度及成效,預期有助在推廣金融知識普及的同時,同步提升金融知識推廣活動品質。(編輯:張均懋)1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