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華盛頓5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研究顯示,全球魚類出現體型變小的趨勢。鑒於魚類攸關龐大生態體系乃至數十億人口的蛋白質來源,找出魚兒何以越來越小的原因刻不容緩。
華盛頓郵報指出,包含北極圈的鮭魚與大西洋的鰩科魚類都出現體型變小。一份近期科研對世界近3/4的海洋魚類所做的抽樣分析,發現1960到2020年間魚兒的平均體型「縮水」。
過魚類成年後益發嬌小,與過度捕撈、人為氣候變遷脫不了干係,也恐威脅到30多億仰賴海產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人們的食物供給。體型縮水讓漁獲能烹調的肉減少,科學家們為此努力想搞清楚何以魚類會因海洋溫度升高而變小。
許多海洋生物變得越來越小,其中一項無庸置疑的原因是海釣興盛。休閒釣者和商業漁民都喜歡捉大放小,讓體型較大的魚變少。
然而不少海洋物種未面臨過度捕撈也體型縮水,這點就耐人尋味。為調查原因,麻薩諸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保育生物學家科莫洛斯基(Lisa Komoroske)與同事隆海爾(Joshua Lonthair)決定自行養魚做研究。
兩人在水族箱裡飼養約400條溪鱒8個月,將魚兒們分別置於攝氏15度與20度的水溫,餵食相同飼料。實驗下來發現差異非常顯著,在暖水的鱒魚平均體型不到冷水同類的一半。
多年以來,關於何以較暖水域中的魚類成年後體型較小,主流理論認為與牠們的鰓有關。
魚類不像人類般能良好調節體溫,因而當水溫升高時魚類對氧氣的需求也會提高。一些科學家認為,魚鰓的表面積有限,難以滿足較大體型時的額外氧氣需求,從而魚類需壓抑生長。
另有科學解釋認為,魚類為求能在較暖環境存活而演化成維持較小體態,也有認為魚類其他一些鰓以外的身體系統,正限制氧氣攝入和生長。
體型較小的魚產卵量也相對少,隨海洋溫度上升這恐導致生態系統丕變;對生計倚靠海洋的人們而言,魚的體型變小也難以賣得好價錢。(譯者:陳亦偉)1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