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藝術其實是在認識自己

分享到

「如果在那個剎那,你被眼前的作品所電到,那麼它將是你非買不可的藝術品。」

 

「周先生,這件作品我能不能買。」對於一個「收藏顧問」而言,被問到這個問題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每每在被問到的當下,我腦海中思考的並不是作品 / 藝術家本身,而是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接觸藝術的時間、喜歡的作品類型、職業型態與財力,換句話說,就是本身對於藝術的認知,究竟是有多少。

 

「因為我實在不想這件作品,成了你人生最後一件購買的藝術品。」其實我相當喜歡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的身份,而在距今不遠的十年前,自身也有絲毫不想提起自己收藏的時刻(現在反倒覺得很可愛!?)。也就是說,我最討厭的事情其實與各位並無差別,便是買到一件「會讓自己感到後悔的藝術作品」,而買到一件「能讓自己感到雀躍不已、做夢都會偷笑的藝術品」也是最開心的那個瞬間。

 

大家可以想像一個較為極端的情境:假設你今天購買了這件藝術品,若有一天當他不再具有絲毫價值,你是否仍會對他充滿「愛慕之情」。我也常捫心自問,最後最不涉及投資想法的,仍會是台灣青年藝術家作品的購藏。至少最後圖一個「曾經為台灣青年藝術發展,出過一份實質心力」的美名。反過來說若眼前這張作品,過得了你心中的那關,相信就算作品未來漲價了,你也將不願輕易割愛。

 

 

日本藝術家 中村萌 作品

 

「既然不能擁有,那我要將他給予我的感動,深烙在腦海之中。」這是我陪著一位藏家,在空氣不甚流動、甚至令人感到悶熱的空間中的對話。其實對於收藏資歷超過十年的他來說,能否負擔作品的因素早已無關金錢,而是空間、整體作品間的協調性……帶有其他更加複雜的因子在其中。

 

在這條漫漫長路上,我其實相當羨慕那些收藏作品不假思索的人,卻往往又會對這樣的舉動,捏上一把冷汗。這些錯綜糾結的線團,在種種矛盾中所衍生的精神滿足,往往才是藝術的真實面貌。回到第一句話,與每每被問到的那個問題,其實我大多時間沒反問出口的是,「那為何你想購買這件藝術作品?」

推薦閱讀

2020-02-03 10:00:00

藝術,純投資或是純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