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沿著曾文溪的山路彎彎繞繞,穿越過濃雲厚霧,終於來到海拔1,260公尺以上的茶山部落。原生種的紅糯米和老薑、蔗糖香氣飄揚,鄒族原民堅守大地永續健康發展的信念,勝過莫拉克颱風的肆虐和試煉,把重災區翻轉為上帝應許之地。
►經歷風災 以友善耕種回饋社會關懷
說起茶山部落,有很多微妙的矛盾。鄒語的Jabian(意為「比安那人的地方」)在日據時代讀音近似日語的茶(Jia)加上山(Yama),演變為今日的茶山,但鄒族人至今還是更習慣稱呼它Cayama(意思是「山腰上的草原」)。
茶山雖有種茶樹,但數量不多,當初命名是因為盛產苦茶樹之故;儘管茶山屬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卻在最南端,緊鄰高雄市那瑪夏區。
98年8月8日,強勁的莫拉克颱風導致山區爆發土石流,對外道路中斷,部落受困,仰賴來自北部的泰雅爾族青年冒險渡河、徒步背著物資上山救援。然而,長老安啟信和族人沒有就此遷移到山下去,反而決定要以友善耕種原生種的傳統部落作物,回饋社會的關懷。
安啟信召集當地族人組成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二班,開始栽種糯小米、香糯米、紅糙米,初期產量不高,只能勉為其難自給自足;後來栽種有成,2012年還通過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以自創品牌的「茶山良食」出售穀類,替代已被摧毀的觀光資源,重新帶著部落站起來。至今發展農產品多元,諸如香糯米、糯小米、白薏仁、紅糙米、生薑、麻竹筍、轎篙筍、苦茶油、蔗糖、薑糖等,因應季節產出,總吸引不少熟客訂購。
►良心食材 原鄉農作物獲大眾認同
同時也是產銷班班長的安啟信說,目前班員有20位,採取集體租地農耕的模式,有一半的人負責戶外27公頃土地上的插秧、耕作、收割,其他人投入室內的糯小米剝粒、食品加工、包裝等工作;只要有上工的日子,就結算日薪,共享收益。
為了供應天然無毒的良心食材,堅持不噴灑農藥、不施用化肥,取用現有的甘蔗渣、蔗糖水充當天然營養液,涵養保留住土壤的養分不流失,這是他們對供給食物大地的一份尊重。
原鄉健康農作物普獲社會大眾認同,102年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二班贏得「全國優良農業產銷班」肯定,再接再厲,103年把產品全面提升為有機農產品、有機農產加工品,安啟信強調,尤其106年獲頒「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殊榮,讓更多人認識「茶山良食」,帶給班員很大的鼓舞!
「班員們的年紀都在50歲以上,我們以前流轉各處打零工,心裡總感到飄泊孤單,現在感覺有了自己腳底下的一方土地,也就找到了站起來的契機。」看好產銷班的前景,安啟信原本在市區上班的兒子、女兒都回到山上幫忙,加入產銷班的陣營,也注入年輕新活力。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只吃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