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21世紀 高等教育培養跨界力

分享到

還在學習單一學科嗎?隨著AI人工智慧、大數據興起,產業結構改變,雖然無法明確預測未來變成什麼樣的面貌,但可以預知未來所需的人才不再是著重於專業技能的深度,而是需要具備廣度、多元跨域能力的「非」型人才。因為唯有提升能力才能跟上時代,以因應產業快速變動的新挑戰。

因應產業快速變化 「跨域學習」順勢而起

現在全世界的教育圈,都在大談「跨域學習」。具世界教育領先地位的芬蘭,從2016年8月起開始,從中小學實施新課綱,強調主題教學取代傳統科目,型塑出「未來教育」的全新想像。在芬蘭的最新教育制度中,導入主題式的學習,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培養解讀橫跨不同領域的「跨界力」。

例如研究「歐盟」時,同時要研究歐盟的經濟、歷史、語言與地理,當然如氣候變遷、百年芬蘭等等,也都是跨域探討的專題。芬蘭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教育改革,原因在於只精通單一科目的孩子,其具備的能力,將跟不上21世紀社會的變動。

不可諱言,當全世界進入AI人工智慧主導的時代,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也在快速改變。問題是,沒有人知道未來的職業會是何種面貌,因此如果在就學期間就多元地跨域學習,有可能比別人更有機會勝出。

翻轉台灣高等教育 打破校系界限

目前台灣的高等教育為了突破傳統僅培養單一專長人才,逐漸打破原本系、院課程各自獨立的做法,轉而設計更多元的跨系課程,甚至能跨校選課,如此一來,可鼓勵學生在選修核心課程之外,更可善加利用時間選修與核心課程互補的課程,以達到跨領域學習的成效。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李雅慧公開發表一篇文章指出,跨領域的學習將會產生所謂的「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透過不同領域的交會,將會碰撞出驚人的創新,進而產生出新的解方,在未來的職涯,將有助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

整合系院資源 提升跨域學習成效

升學專家顧問李旭文觀察,目前各大學以培養「第二專長」概念,鼓勵學生跨領域修學,進而探索個人志趣。例如清華大學推動雙專長制,學系可自由選擇,也沒有名額或資格限制。交通大學推出大學部跨域專長學程計畫,學生在既有128畢業學分內,可獲得兩種專長,修畢後畢業證書上也會予以加註。

中央大學推出「第二專長制」,128畢業學分內修滿第二專長課程20學分,就能取得證明,讓畢業證書加值。台灣大學的「輔系事後核可制」,即使未事先申請輔系,學生只要完成輔系規定課程、學分數,畢業時同樣能申請輔系證明。

以往,學生選填志願常會考慮名校光環,現在跨域學習正夯,不少學生在選填志願時,更關注跨領域學程、雙(多)專長、系進院出、大一不分系等政策,都成為選校考量,藉由跨域學習,培養自身更多競爭力。

註:①問卷調查時間截至 2018/12/14;②礙於版面限制,僅列出部分學校實施簡況;③以上資料仍以校方公布為準資料來源:大學問網站(www.unews.com.tw)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