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夕陽產業華麗變身 台灣紡織廠布局醫療成衣

分享到

武漢肺炎台廠防疫火線專題(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9日電)台灣紡織業一度輝煌,近年受到產業外移衝擊逐漸凋零,但紡織業老將們不灰心,靠著經驗與轉型決心逆勢突圍,在機能布料搶下一席之地,更在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之際,做出台灣第一件P3級防護衣,台灣紡織業成為堅實的抗疫堡壘。

1980年代前期,堪稱是台灣紡織業的黃金歲月,產銷達到歷史高峰,是第一大創匯產業,賺進大把大把外匯,撐起台灣經濟的半邊天。

好景不常,紡織業榮景隨著台灣的工資上漲、紡織新生代國家竄起、成衣廠外移等因素,慢慢變了調,中國崛起更如同雪上加霜,讓國內不少叱吒一時的公司宣告倒閉。

紡織業啟動轉骨期 機能性布料浴火重生

「原來的客戶都拿不到單,又要找新的客戶」,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祕書長黃偉基回想起當時的低潮期,除了辛苦,也讓大家體認到「不往前走不行」,因此紡織業者、企業領袖、經濟部工業局齊聚,並在1997至2000年這段期間,啟動最艱困的「轉骨期」。

時至今日,台灣紡織業浴火重生,在機能布領域交出漂亮成績單,黃偉基語氣難掩驕傲地說「國際品牌想要採購機能性布料,首選都是台灣」。

除此之外,在武漢肺炎疫情延燒的關鍵時刻,台灣紡織業爆發最大能量,衛普、南六、儒鴻、聚陽等業者共同組成「防護衣國家隊」,扛起隔離衣、防護衣的生產重任,送至前線保護醫療人員,更讓全台民眾直呼「有你們真幸福」,並溫馨致謝「感謝守護台灣的英雄」。

由於正處防疫的非常時期,業者必須於3、4月陸續交出100萬件隔離衣、10萬件防護衣,除了調度產能、符合規格,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台灣過去從未生產過防護衣,都是靠進口,如今聚陽成功端出產品,其實也是產業界的一大步。

聚陽靠著17年前科專計畫的經驗奠基,才得以在最短時間內打造防護衣產線,實現國產化的目標。不過黃偉基指出另一項致勝關鍵,台灣紡織業強項在於運動、戶外的機能性布料,必須防水、透氣,而防護衣關鍵技術在於防止病毒、血液滲透,這部分便能從原本機能布料的研究基礎上出發,相較其他領域,會更有優勢。

韓國紡織強在設計 台灣機能性布料稱霸

舉例來說,鄰近的韓國雖然紡織業也有一定實力,但發展方向與台灣差異很大,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指出,台灣布的產值約占全體紡織業7成左右,並主攻機能性布料,成衣產值可能只有5%;韓國則以設計為強項,善於操作流行元素,成衣產值約占4成,而且批發市場非常活絡,日本、東南亞、甚至俄羅斯,都會去東大門批貨。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表示,韓國因為人口、氣候、戶外運動風氣興盛等3大因素,足以支撐內需市場,「韓國的優勢就是我們的弱勢」。

台灣先天條件受限,但因主攻機能布料,與國際品牌連結更為緊密,可以直接跟國際品牌共同研發,告訴他們有什麼技術、用什麼布,能夠跟上流行趨勢,而且國際品牌在意的Cost down也是台灣強項,「當然很愛台灣」。

紡織雙雄 布局醫療用成衣市場

如今台灣紡織業站穩機能布領域,且再下一城、攻進防疫醫療用品,黃偉基樂見其成,直言經歷SARS、伊波拉病毒、茲卡病毒,到如今武漢肺炎,全球防疫意識抬頭,預估公共衛生領域需求會穩定成長,因此業者把現有產能延伸至公共衛生或醫療用途,「算是很順當的推演」。

台灣紡織業找到自己的關鍵戰場,但全球化時代下,仍面臨強敵環伺的局面,以世界貿易組織(WTO)2018年全球前10大紡織品出口國統計來說,第一名不意外地由中國拿下,且占全球出口比重高達37.6%,而後有歐盟、印度、韓國等,台灣排名第7。

黃偉基說,台灣業者在功能性、環保機能上,量是世界最大,但廠商經營依然兢兢業業,一是台灣自由貿易協定(FTA)覆蓋率和別人差太多,以韓國為例,不只有5000萬人口的內需市場,FTA簽得又比台灣多太多,賣到美國、歐洲、中國都沒什麼問題,相較之下,業者可能就會跟台灣說「產品我很喜歡,但可不可以拉到越南?」

其次,紡織業也必須走向人工智慧(AI),唯有創新才能把效率拉高,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黃偉基直言,業界需要化工、化學、機械、IT、國際貿易等人才,其中IT人才最缺,「搶不贏高科技產業」。

結構性問題短期難解,業者能做的唯有把握機會,儘管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需求,紡織雙雄儒鴻、聚陽在此艱困時刻,有志一同地拓展版圖,儒鴻宣布布局醫療用成衣市場,聚陽則已在嘉義建置防護衣產線。

正如紡織股王儒鴻董事長洪鎮海談及上半年營運,以「樂觀進取」4字形容,這也將成紡織業者擺脫傳產窠臼、邁向高科技產業,並在全球競爭下突圍的致勝關鍵。(編輯:林淑媛)10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