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吳佳蓉台北2日電)截至目前台商回流投資規模已達新台幣7250億元,海外資金專法申請金額也已破700億大關,會計師認為,經歷武漢肺炎疫情,台商將更堅定分散中國供應鏈意願,回流動能將於擺脫疫情後再度反彈顯現。
資誠稅務法律服務會計師林巨峯表示,從政府兩大吸引台商回流的政策績效來看,經濟部統計,截至3月26日「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前後已吸引178家台商回流投資,金額累計達7250億元,財政部的「海外資金專法」,截至3月14日申請匯回金額為721億元,其中向經濟部申請實質投資並獲准的已有200多億元。
林巨峯指出,美中貿易戰爆發後,台商調整分散供應鏈的趨勢開始加速進行,有些移往新南向國家,有些則回流台灣,台商心中很清楚,「雞蛋不能全放在同個籃子裡。」
林巨峯觀察,從去年至今,回流的台商大小規模、各行各業都有,主要偏向製造業,特別是在台灣有完整供應鏈或產業聚落的產業,如半導體、電子零組件、電腦週邊等;回台投資型態,大多以擴增生產設備、擴建廠房為主,也有客戶選擇直接將營運總部移回台灣。
不過,台商穩定回流的步調,在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疫情迅速爆發、全球擴散下,明顯受到干擾。
安侯建業(KPMG台灣所)會計師陳彩凰表示,美中貿易戰爆發後,台商的供應鏈布局不再以中國為單一重點,而是轉向「中國加一」策略,分散產能到其他地區,對於通信網路產業等在台基礎建設完善、產業聚落完整的產業來說,回流投資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選項,台灣對智慧財產權、產業Know-how的保障,也吸引高科技廠商目光。
陳彩凰回想,去年第4季到今年1月,不少客戶表示已著手進行策略性考量,要將部分中國產能移轉到東南亞或台灣,但隨著疫情突然爆發,趨勢呈現緩和,畢竟眼前有太多更急迫的疫情應變措施得做,同時,資金撤出中國必須經歷的審批過程,速度也隨之減緩。
勤業眾信會計師林淑怡指出,疫情爆發後,不僅中國,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也紛紛淪陷,採行封城、封國措施,直接衝擊企業營運,生意不好、無法做生意,收入就會受到影響,但人事、採購等各項成本仍得支出,在疫情不知何時能獲得控制狀況下,「現金為王」心態,短期將影響台商投資動向。
不過,林淑怡表示,這並不影響台商中長期的布局規劃,決定要回流投資的,在財務狀況允許下,仍會持續進行,財務狀況較吃緊的中小企業則可能暫緩,但等疫情過去仍會落實投資。林巨峯也認為,美中貿易戰加上疫情爆發,將更堅定台商分散風險的規劃,等疫情過去後,預估回流速度將加快,出現反彈。
陳彩凰進一步指出,目前為止台灣疫情控制相對其他國家更好,對企業回流絕對是加分項,疫情為企業帶來難以想像的風險,此時很大一部分得仰賴政府,而台灣目前表現仍令人安心;因此,雖然回流腳步預估會被疫情干擾,但只是短時間趨緩。
林淑怡建議,因應疫情,台商短期計畫在於解決企業經營危機、確保資金周轉無虞,以緩解經濟衝擊,中、長期計畫則應重新檢視並整合集團各企業的功能定位,評估回台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或營運調度總部等職能,避免未來若再有類似不可預測風險產生,整個產能又將停擺。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經貿氛圍也隨之悄悄轉變,林巨峯建議,過去歐美廠商集中向中國下單,但疫情過後,可能會想調整分散,以降低風險,台灣若能趁這波台商回流潮,積極轉型,將產業上下游供應鏈串連得更為完整,也許可能有轉單效應。
林巨峯也指出,若想更進一步吸引台商回流,建議可將「受疫情影響台商」也納入經濟部「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的適用範圍,在海外資金專法部分,建議放寬直接投資限制,不要只限硬體設備、營業用建物等。
林巨峯認為,可拋開重資本支出的框架,將研發、授權權利金支出、行銷通路等支出也納入其中,以鼓勵生技、物聯網、新創等輕資本支出產業回台,目前雖設計有間接投資選項,如以創投方式進行,但實際上過於複雜,迄今仍未出現間接投資案例。(編輯:張均懋)10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