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潘羿菁台北8日電)根據聯徵中心2019年住宅貸款資料,六都平均購置住宅面積下降4.2%,又以桃園降幅6.8%最大,中信房屋分析,民眾購買力看似無變化,但實際取得住宅面積卻縮小,顯然民眾實質購買力下降。
中信房屋根據金融聯合徵信中心購置住宅貸款資料,以20至70歲新增房貸為基礎,統計2018至2019年六都購置住宅的鑑估值與建物面積,六都(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與高雄)2019年平均購屋總價僅微幅提高0.1%,但購置住宅的面積卻減少4.2%。
六都總價變化,漲跌呈現五五比,上漲者為新北市平均購屋總價從新台幣1206萬元,漲至1234萬元,漲幅約2.3%;台南市從799萬元漲至838萬元,漲幅高達4.9%為最多;高雄市從842萬元,上漲到861萬元,漲幅2.2%。
至於下跌區域,台北市2019年平均購屋總價約2225萬元,跌幅1.9%;桃園為859萬元,下跌1.2%;台中1034萬元,跌幅2.5%。
平均購屋面積,六都均呈現縮小趨勢,桃園市從2018年平均購屋面積48.4坪,下降至45.1坪,跌幅6.8%為最重,雖然桃園在總價與購屋面積均呈現下跌,不過面積跌幅大於購入金額,顯見當地實質購屋能力下滑。
另外,台中也從53.2坪縮水至49.9坪,跌幅6.2%;台北市跌幅為5.8%、新北市下跌3.7%、高雄市下跌1.9%、台南市下跌1.7%;台南雖然購屋面積縮小,但2019年平均購屋面積仍有51.1坪,為六都之冠。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六都平均總價上漲0.1%,幾乎是總價沒有變動,但卻小了面積,形同一般商品定價不變卻減少容量販售的概念類似,對消費者來說,因表面所能負擔的總價變化不大,因此消費者通常會較無感,但實際付出的單價卻會較高些。
張漢超進一步分析,總價變化代表民眾所能負擔的購屋能力,「小了面積,價格不變」的現象,顯示民眾購屋負擔能力沒有變化,但能買到的面積卻比較小,也就是實質置產購買力下降。
造成這樣現象的有大環境因素以及民眾所得,大環境是指,近年建商多推出小宅產品,加上居住觀念改變有關,例如由傳統透天或公寓搬遷至集合式住宅大樓;而民眾所得有限情況下,購屋總預算不會增加,但是會願意放寬提高置產單價的上限,導致坪數變小。(編輯:黃國倫)1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