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資源挑戰大 水利專家提3大解方

分享到

(中央社記者楊舒晴台北2日電)台灣2020年豐水期無颱風襲台,使水情較為吃緊,面對氣候變遷,要確保供水無虞,水利專家提3大建議,包括重視生態保育、強化落實節流,及提升水資源管理科技。專家也認為,台灣應調漲水價,以價制量宣導水資源的珍貴。

台灣2020年水情吃緊,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氣候變遷使台灣旱象越來越頻繁,1900年到1950年,台灣僅發生一次乾旱,但1960年以來,台灣已經歷5次較大的旱災,分別發生在1963年、1980年代、1993年、2002到2003年和2015年。

汪中和分析,隨著人口增加、產業日益發達,旱象的衝擊越來越全面,此外,全球暖化導致台灣降雨南北分布不均情況越來越嚴重,水資源運用、調配壓力也越來越大。

汪中和表示,能源、水與糧食,是國家發展的要素,然而一旦沒有水,不僅發電會受影響,糧食生產也會受到衝擊,政府應致力朝健全台灣水文環境的方向發展。

汪中和提出3個長期方向,第一,生態保育應優先於開發。「一個人若身體不健康,就沒辦法有好的發展」,他認為,台灣環境過去受到很大傷害,應該先療傷止痛,尤其是中央山脈,若保育得宜,台灣就有最好的綠色水庫能夠留住水資源。

第二,節流比開源更重要。汪中和說,政府為了找水,規劃挖地下水井、建海水淡化廠等,都是好的方向,但節流比開源更容易做到,效果還更大,舉例而言,台灣農業用水占比高達7成,一年需用水120億噸左右,若農業節水成效能夠提升到1成,就能省下12億噸水量,是曾文水庫容量的2倍。

汪中和說,政府為發展經濟,不斷開發工業區,近期也有很多台商回流設廠,使工業用水需求增加,若能提升工業用水回收循環比例,將能有效降低供水壓力,台積電已能做到工廠用水9成回收再利用,預估工業若能將6成用水回收再利用,一年可省下一座曾文水庫的水量。

生活用水方面,汪中和說,台灣人平均一天用水超過250公升,在台北等都會地區,甚至超過300公升,這是因為台灣水價太便宜,導致民眾沒有意識到水資源的珍貴,應該適度調漲水費,以價制量,若每人每天能減少用水50公升,整體節水量將非常可觀。

第三,加強水資源管理科技。汪中和表示,目前由於供水壓力很大,政府有北水南調等區域調度計畫,制度性的調配管理對水情很有幫助,不過,台灣仍應向以色列等國家學習,提升水資源的監測管理與數據掌握,在問題發生前預先防範,並投資協助產業研發水資源科技。

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也說,建水庫等開源代價太大,台灣沒有開源空間,只能朝節流規劃,若能把生活污水回收再利用,一天能回收285萬噸水量,供1000萬人用水,不僅比蓋水庫便宜、符合循環經濟理念,把節水產業做出來,還可以到全世界賺錢。

李鴻源指出,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用水比例應有所調整,以台灣的經濟水平,合理農業用水不應該占到7成,灌溉用水蒸發損失等,都有改善的空間;台灣水價是全世界的1/4至1/6,使水資源被視為理所當然,水價應至少提高至政府開發水源的成本,才能促進節約用水,帶動相關商機。(編輯:潘羿菁)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