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軌跡〉危老條例為都更解套 關鍵在人地整合1

分享到

「《危老條例》是一劑強心針,讓原本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有了跳動的生機。」近來《危老條例》核准案件增量,掀起市場熱絡反應,長期協辦都更案的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丹棠開發執行董事丁致成做了這樣譬喻。不過,他也提醒,強心針劑量不宜使用過久,要適度減量。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立20餘年,經手核定都更案件達71件,總完工件數達47件,成績斐然,都更經驗可說身經百戰,同時經常與日本互相交流參訪,學習與精進都更經驗。

丁致成表示,歷經文林苑事件,日本人看台灣認為「正在走日本20年前的路」,是都更必要歷經的學習與磨合過程,如果能夠學得快,才能加緊腳步趕上更新的進度。

危老條例恢復建商地主信心

丁致成肯定《危老條例》的出現,讓建商、地主恢復信心,大家願意來做都更。但他也憂心說,從都市整體發展來看,《危老條例》使得過去走不動的都更獲得解套,卻也因為重建門檻低衍生出面積偏小的問題,無法實現公共利益,缺乏完善的公共設施,例如建置人行道、坡道停車場等,加上基地小容積率高,建物又高又瘦容易造成市容不和諧。

他認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都市更新,民眾對都更也要建立正確的認知。以日本六木本之丘來說,占地11公頃,相當8個東京巨蛋體育場的面積,反觀國內都更面積0.2、0.3公頃,就已經很大。然而,日本大型都更案的背後,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都更累積經驗,使得建商、地主有信心,達成共識進行大規模都更開發。

丁致成補充,「六木本之丘都更成功,無論對都市景觀、觀光帶動、就業機會、商業生活機能、居住環境都有正面助益。」一件都更案歷時7、8年,從長遠都市發展來看,其實微不足道。

都更案件時常卡在人地整合

對於都更案件時常卡在「人地整合」,丁致成多年都更經驗很有感觸。進入一個都更案,會發覺每案都很獨特,為什麼沒有改建?背後都有特殊的原因。

例如一塊很小的地,居然有40、50位所有權人,還有未辦繼承的問題,後面可能牽連10位、20位繼承人。

再者,媒體時常報導,都更爭議是建商與住戶之間的利益衝突,其實住戶與住戶之間的利益衝突更為嚴重,諸如私下找認識的建商,又或是住戶本身是建築師、營造商,參與自家社區都更,又或者住戶之間分成兩派互卡對方,最後傳出流言蜚語,破壞都更的和諧度。

丁致成不諱言表示,一個都更案要成功,在於政府、建商、住戶三方合作,缺一不可。如果能把目標放在建立一個安全舒適的家,觀點就不一樣,坪數多一坪少一坪不再是關注的唯一焦點,反而在意居住機能、施工品質,有利於凝聚共識。

(原載於財訊趨勢贏家特刊《危老+都更400萬戶老屋拚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