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顯現荷蘭病症狀? 學者:現象並不相似

分享到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7日電)外媒報導指台灣跟南韓已顯露初期荷蘭病症狀,不過學者認為,台灣匯率去年以來的升勢,並非由單一產業出口暢旺所造成;央行日前也發布報告釋疑,認為台灣總體經濟情勢與「荷蘭病(Dutch Disease)」現象並不相似。

1960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天然氣油田後,拜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貿易順差之賜,累積大量外匯,卻也因為荷蘭盾(Dutch guilder)實質匯率大幅升值,讓國內其他產業出口競爭力下降,加速去工業化的現象,後來經濟學人(Economist)把荷蘭面臨的問題稱為荷蘭病。

彭博報導,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2大半導體製造國台灣與南韓已顯露初期的荷蘭病症狀,在全球晶片供應短缺時,兩國對微小電子元件的依賴不斷加深,經濟與政治運勢也愈來愈跟電子零組件產業的景氣緊密相連。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受訪時表示,匯率雖然跟產業有關聯性,但新台幣去年以來的強勢升值,跟全球疫情、美國祭出寬鬆貨幣政策(QE)有關,並不只是因為台灣單一產業出口表現好所造成,認為台灣目前狀況跟荷蘭病狀況並不相似。

簡錦漢也提到,今年以來隨著美國公債殖利率回升,新台幣匯率近期有稍微走弱,強調新台幣匯率有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不能只怪在電子業身上。

中央銀行今年第1季理監事會議報告資料也解釋荷蘭病現象。央行報告指出,台灣總體經濟情勢與當年荷蘭病現象並不相似,去年台灣電子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傳統產業出口衰退,主要是受到國際需求影響。

央行報告指出,去年疫情嚴峻,但是新興科技應用、遠距商機熱絡及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市,讓電子資通訊產品出口達雙位數成長,台灣商品貿易出超也擴增至593.9億美元,是外匯市場外匯供給增加主要來源之一,帶動新台幣升值。

報告指出,傳產出口表現主要受國際需求影響,新台幣升值並不是衰退主因。長期而言,傳產與電子資通訊產品出口走勢大多同方向,且傳產業附加價值率與全球市占率也趨升,顯示產業出口兩極化表現應為短期現象。(編輯:張均懋)11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