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預警 鄭文燦:寧可多做不要少做

分享到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2日電)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面對災害必須採取預警方式,以土石流警戒為例,下午就要發布撤離訊息,不能等到晚上,強調「寧可多做不要少做」,桃園也在去年10月提前抗旱因應。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今天舉行2021年亞太防災高峰會,會中邀請日本前廣島市長秋葉忠利(TadatoshiAkiba)與桃園市長鄭文燦、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視訊對談,討論氣候緊急下的台日防災對談。

鄭文燦認為,面對災難時,一方面要讓民眾有災防意識,另一方面要提高減災、備災、救災復原能力,兩方面都缺一不可。

鄭文燦以土石流警戒為例,下午下雨,晚上可能轉為豪大雨,但如果等到晚上才發布土石流警戒,根本來不及。桃園採取預警方式疏散,「寧可多做不要少做」,下午3時前決定是否撤離,6時前完成撤離,先前杜鵑颱風也提前撤離河流沿岸的31戶,後來部落真的淹掉,好在目前也已經重建完成。

鄭文燦也說,今年台灣碰到百年大旱,桃園有過去300年的水利工程經驗,同時去年10月就提早開始抗旱,包括二期稻停灌、盤點水源與水質,讓石門水庫的水位現在還保有3成,桃園目前還可以每天供應新竹22萬噸水源,強調防災規劃的重要性。

鄭文燦表示,許多災害都是複合型災害,像是大雨後接著發生土石流,河川也要做防災系統等,地方政府雖然都有編定災防計畫,但現在要用新的角度來規劃。像是災難黃金救援時間,大家可能認為地震是72小時,但實際上,8成災民都在災害發生前30分鐘救出來,因此必須在短時間展現災防能力,針對工程、管理、社會組織面建立一套新標準。

鄭文燦以區域排水為例,經常設計的防洪標準是10年,但是現在碰到超級豪大雨,這樣的標準可能就不夠,需要拉高防災韌性指標。

至於台灣是否要仿效美國成立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FEMA),或是像日本有規劃未來成立災害管理部。鄭文燦表示,發生巨型災害,國防力量需要參與,台灣中央有災防中心,地方政府、三級政府也有相關災防中心,目前機制運作還算順暢,但是否要進一步成立這樣國家層級的組織,有討論必要,但目前沒有定論。(編輯:趙蔚蘭)1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