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1日電)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2023年上路,環保署長張子敬認為,台廠應將CBAM視為契機,藉此調整產品體質,台灣也應盡速制訂碳定價機制,不排除思考導入投資抵減精神在碳費制度。
三三會今天舉行7月份例會,由理事長許勝雄主持,邀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長張子敬進行線上專體演講,主題為「面對氣候變遷 台灣的挑戰與機會」。
許勝雄開場致詞時表示,台灣前段時間缺水、缺電,促使大眾重視氣候變遷議題,加上4月22日全球領袖視訊氣候峰會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共識,歐盟也將採取碳關稅機制等,國內減碳工作能否落實將十分關鍵。
張子敬在演講中提到,以往談及環境保護時,人們總會認為與經濟發展互相衝突,但隨著這些年與業界交流,「產業負責人跟我談的都是他們怎麼推動永續發展」,顯示公私部門協力推進低碳產業為當務之急。
張子敬表示,國內減碳目標是2050碳排放降至2005年排放量的50%以下,目前第一階段管制目標已達到,意即2019已回復到2005年排放水準。
不過,仍面臨兩個挑戰,一是跟上世界趨勢,落實2050年淨零排放;二是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讓國內產業得以在兼顧減碳的情況下,健全發展。
張子敬指出,歐盟碳關稅制度對出口導向的台灣影響較大,CBAM預計2023年逐步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初期適用進口產業有鋼鐵、鋁、水泥、肥料、電力等碳洩漏風險高的產業。
他表示,因應CBAM實施壓力,建議國內碳定價應儘速實施,與其讓其他國家課徵,不如在國內徵收;預計在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增訂碳費機制,而未來收取的碳費將專款專用,以降低產品含碳量為目標,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不過,張子敬強調,台灣在世界減碳潮流裡的表現已具有一定成果,即便歐盟課徵碳稅,「對我國產品競爭是否絕對不利,也不一定」,應將CBAM視為契機,藉此調整國內產品體質,以低碳為發展指標。
針對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張子敬表示,台灣目前主要能源為化石燃料,因此發展「去碳能源」十足關鍵,應積極研發去碳電力,例如地熱、風電、氫能等;另須加大力道執行產業循環經濟、淨零建築、綠色運輸,以及碳捕捉、封存、再利用技術,並適度透過修法加以推動。
此外,張子敬接受三三會會員提問時表示,假設未來真能實施碳費制度,也可嘗試發揮「投資抵減」精神,由企業提出減碳投資計畫,若有落實,即可抵減碳費;由於相關機制牽涉國際貿易層面,因此也會與經貿部門研商。(編輯:潘羿菁)11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