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5日電)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識,石化大戶不得不轉型,中油以探勘專業作為後盾,初步選定台灣海峽的台西盆地,作為碳封存(CCS)優先場域,盼扮演先行者角色,一步步推動經費規模上看10億美元的CCS計畫,搶攻亞洲碳封存需求大餅。
攤開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了將加大再生能源佈局,為落實零碳化火力發電,可分成兩支線進行,包含提高氫能發電比例,以及發展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抵銷燃氣發電碳排。
放眼國際,CCS試驗計畫多由石油公司主導,中油表示,原因在於做CCS和海域油氣探勘概念類似,目標都在找到有孔隙地層,「看是要取出油氣、或者將二氧化碳灌注進去」,CCS還須確保不會有洩漏風險。
海域探勘經驗逾60年的中油,考量地質條件、開發成本及封存量等因素後,初步選定台灣海峽中部海域的台西盆地,作為海域二氧化碳封存優先考慮場域。
中油目前持續盤點既有海域資料,並與國際油氣服務公司合作,尋求專業諮詢,進行前導規劃,後續將據此展開更多地質探勘活動,像是震波測勘及鑽鑿地質探勘井,並進行數值模擬,推估灌注二氧化碳後的地下封存狀況。
中油指出,因應淨零浪潮,台廠面臨減碳壓力,外銷產品原需支付的碳費稅,未來也可能透過碳封存的支出來抵銷,「等於付費把我排的碳在某地處理掉」,當然,其中牽涉灌注量法規認證,且需能跨國認證,才可證明其抵銷效力。
舉例而言,台積電晶片製造用電碳排,需付費消化,除透過購買綠電憑證,碳封存也是可行作法;假設中油擁有一處適合進行碳封存的場址,可貯存1000萬噸碳,「你需要100萬噸,我跟你開價錢,幫你存起來」。
不只如此,中油指出,台灣位於東南亞、東北亞兩大二氧化碳排放源地區的中間位置,封存來自這兩區所捕捉的二氧化碳運費最低,海外潛在商機可觀;且台灣海峽分布廣泛的封存地層,地質構造單純,屬於「很厚的沈積層,有好幾千公尺」,具高潛能二氧化碳封存量。
地質探勘就像照超音波 碳封存計畫動輒10億美元
中油說明,地質資料的取得,仰賴專業的探勘設備與技術,首先是震波測勘技術,其原理如同醫學的超音波檢查,可獲得地下岩層的影像,包含地層厚薄、屬性、有無斷層痕跡等,「了解地下岩層哪邊高哪邊低,或是哪裡有洩漏的可能?」。
中油形容此為「非侵入性診斷」,依據面積大小,一次震測費用百萬至千萬美元不等。
下一步則是聚焦合適區域鑽地質探勘井,所需經費更高昂,約7000萬至1億美元,以更近一步精確掌握某地點地層分佈、岩層性質等,其中將透過數十萬至數百萬美元不等的電測作業,意即透過所謂「侵入性診斷」取得更多資料,類似照心電圖,甚至可採集地層岩心,拿到實驗室試驗。
中油指出,油氣探勘一般只需做一次震測,就能掌握地底下構造;但若是碳封存,「二氧化碳灌注下去就像泡泡一樣,會往四周擴散」,國外作法通常會在同一區塊、不同時間進行多次三維震測,以觀察地底形貌變化,「可以看到泡泡愈來愈大」,等於完成四維度震測,強化模型精準度。
「也不可能只鑽一口井」,且須規劃二氧化碳來源與輸送方式,可能需要拉陸管、海管、建置海上平台等,涉及環評作業,一套碳封存計畫粗估所需經費至少5至10億美元。
國外作法:政府制定遊戲規則 鼓勵民間資本投入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認為,中油有鑽探單位,CCS的技術不是問題,高成本、民眾溝通及政府法規完善才是挑戰。
中油表示,歐美已開發國家政府在推動2050淨零排放路徑,碳捕存是最重要一環,這些國家的主管機關都會主動劃定碳捕存試驗計畫場址、編列預算,擇定民間公司或合作集團執行試驗計畫,產生的資料與成果則公開與民眾共享,提高民眾接受度。
同時,政府會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碳捕存計畫,和民間共同為低碳社會打拚。
例如澳洲,有意願投入者可劃定一塊海域,可能是幾千平方公里、或是幾萬平方公里大小,接著開始進行探勘,包含震測、鑽井電測等,「摸清楚地層構造形貌」,並提交碳封存完整計畫報告,包含地質細節、鑽井數目、二氧化碳來源與運輸等資料,待政府審核通過,即可展開各項作業。
事實上,碳封存與油氣生產也可能相輔相成,以挪威為例,在1990年代便已開始課徵碳稅,一噸約50美元,經石油公司評估,將生產的天然氣含碳量,直接封存在合適地層,成本換算可能僅碳稅一半金額,顯見脫碳工作具經濟誘因。(編輯:郭無患)1110625
2020-04-08 18:30:52
2020-04-08 13:07:35
2020-04-08 12:45:34
2020-04-08 12:07:34
2020-04-08 1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