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詐騙爭議頻傳 恐釀泡沫化與消費權益黑洞

分享到

NFT詐騙亂象1(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吳家豪台北27日電)價值數億元的藝術品、平價的鹹酥雞,當各行各業都賣起「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之際,NFT詐騙事件卻頻傳。消費權益黑洞正逐漸吞噬進入元宇宙的你,迎面而來的是科技革命,還是泡沫化危機?

「明明只是一張JPG圖片,卻嚇死人地貴、買這個到底要幹嘛?」多數消費者初聞NFT,多有同樣感受。

過去幾年投資人熱錢湧入,推升加密貨幣漲勢凌厲,帶動NFT市場更加蓬勃發展。2021年3月佳士得拍賣加密藝術品「每天:最初的5千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吸引買家爭相出價,最後以6934萬6250美元(約新台幣19億元)的天價成交。

亞洲音樂天王周杰倫旗下潮牌PHANTACi去年推出「Phanta Bear」(幻想熊)NFT,發行首日便創下新台幣2.7億元交易紀錄,讓外界意識到數位資產原來可以當成投資或保值的工具,從此打開國內NFT的討論度。

NFT搭上元宇宙熱潮 卻見泡沫危機浮現

NFT顧名思義是「非同質化代幣」,相較於常見的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幣都屬於「同質化代幣」(Fungible Token),每個NFT都有其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和稀有性,也因為區塊鏈技術而具備防偽特質,特別適合藝術品、遊戲、身分認證等應用。

眾人之所以願意花大錢入手NFT,除了單純收藏欣賞外,也看好NFT「賦能」所帶來的價值,例如VIP服務、折扣優惠等;同時,Meta、Microsoft等科技巨擘推動的元宇宙熱潮,在區塊鏈打造的虛擬世界中,去中心化的數位內容資產會扮演關鍵角色,有些人理解NFT就如同元宇宙入場券,可在其中購物、玩遊戲、進行社交互動,因此更受到市場重視。

根據NFT資料分析公司Nonfungible.com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NFT交易額達到176億美元,與2020年的8200萬美元相較暴增逾200倍,增幅十分驚人;今年上半年交易額則高達188.03億美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總額。

不過,相關數據已開始「降溫」,全球第2季的NFT交易量、交易額、買家、賣家數字分別季減24.82%、20.05%、25.41%、35.88%,總利潤更下滑46%,總損失則上揚23%,買家持有NFT的時間也大幅成長55%,意味熱度出現顯著下滑。

「NFT走下坡與全球升息、俄烏戰爭、熱錢消退等政經大環境脫不了關係」,趨勢科技全球消費市場開發暨行銷協理劉彥伯分析,NFT因虛擬貨幣而生,也因虛擬貨幣暴跌而衰退;在今年1月達到高峰之後,目前討論度與交易量均大幅減少,且詐騙事件頻傳更是NFT的問題與風險,「很可能才剛崛起就面臨泡沫化危機」。

萬物皆可NFT 詐騙頻傳前景蒙塵

根據Nonfungible.com針對Google用戶搜尋量的統計,台灣名列對NFT最有興趣的國家榜單第4名,僅次於香港、新加坡、中國,且亞洲國家對NFT的熱衷程度顯著高於歐美國家。

今年起,NFT確實成為國內各行各業的關鍵字,舉凡塗鴉、土地、卡牌、服飾、鹽酥雞、環保、文化影視等都能操作,可說是「萬物皆可NFT」,品牌業者彷彿不賣NFT就會被市場潮流淘汰。

明星藝人與網紅時常與NFT連結,但也衍生出不少負面新聞。舉例來說,藝人周杰倫的無聊猿NFT被釣魚網站詐盜、歌手陳零九發行的YOLO-Cat遭詐騙業者仿冒發行、和網紅聖結石合作推出的Sweetyard Dogs甜園狗,因價格大跌遭疑「割韭菜」,以及直播主連千毅推出宣稱能賺價差、換精品的NFT,遭質疑吸金詐騙等爭議事件,不只讓消費者望之卻步,也令NFT產業前景蒙塵。

「NFT的價格波動大,多帶有投機意味」,長期觀察幣圈的產業人士認為,NFT話題熱度與聲稱的稀缺性,容易引發炒作,甚至已有過度炒作的亂象;更有不少詐騙分子利用NFT高熱度,以「畫大餅」方式吸引投資,在得手後捲款潛逃,或是假冒的NFT網站上要求消費者輸入以太坊錢包助記詞(Seed Phrase),讓詐騙集團輕鬆竊取所有的加密貨幣。

2021年7月以來,全球總計偵測逾65萬筆與NFT投資詐騙相關的惡意連結,其中,台灣占全球總偵測數量8%,顯見NFT投資已成為台灣熱門詐騙型態之一。趨勢科技觀察,「以社交連結詐騙與虛假釣魚網站最為普遍」。

NFT三不管地帶 央行示警風險

「虛擬貨幣都是用錢包登入,消費者很可能一誤觸詐騙連結,NFT或加密貨幣就瞬間被轉走;如再透過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洗籌碼,根本無跡可尋」,劉彥伯點出NFT詐騙更難纏的風險,來自於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且無監理單位納管,警方更對NFT的新型詐騙相對陌生,意味著消費者在做元宇宙大夢時,很可能就不小心掉進消費權益的大黑洞。

事實上,中央銀行已提出警告指出,NFT市場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投資風險很高。除了消費者取得NFT並不一定代表取得商品的所有權外,也可能買到抄襲、詐騙或造假的NFT,NFT市場充斥虛偽交易。

Chainalysis研究指出,NFT發行時即第一手購入者,僅28.5%在轉賣時會獲利;另在區塊鏈上產製出的NFT,有1/3最終未能銷售出去。央行強調,目前大多數國家尚未把NFT納入監理,難以期待消費者可以受到周延保護。

不只如此,遊戲圈也對NFT抱持觀望態度,微軟旗下的暢銷沙盒遊戲Minecraft屢屢傳出第三方NFT伺服器的詐欺事件,近期就對NFT產品發布禁令;業者強調,NFT 訴求的「稀缺性」和「排他性」與遊戲本質的「創造性」、「包容性」衝突。

搶先投入NFT領域的霹靂國際多媒體總經理黃亮勛則觀察,目前大部分NFT價值來自信任,發行者很會「畫餅」(賦能),卻也開始出現詐騙、執行上的問題,因此投資人開始冷靜思考,到底買NFT有什麼保障,如果出事要如何彌補權益等。

Yahoo奇摩出具的「元宇宙世代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元宇宙世代認為,選擇NFT交易平台時最重要的是值得信任的平台(52%),其次依序為完整個資隱私政策(42%)、親民入手價格(39%)、清楚呈現商品特性細節(35%)和可用現實貨幣購買(25%),顯示消費者已在NFT的相關消費上產生警覺。(編輯:張良知、林淑媛)11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