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開徵淨零賽局鳴槍 東元:不是排碳大戶也受影響

分享到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4日電)碳盤查技術團隊進入工廠,先環顧四周後,直往鍋爐區確認燃料用的是天然氣,隨後開始盤點廠內公務車與辦公室空調,幾台車、幾部冷氣一一確認仔細登錄,因為多填或少寫,都將牽動一家企業被課徵碳費的高低。

環保署預告最快2024年收取碳費,企業排碳將是製造成本之一,每家廠商都逃不了最終被收取費用,這股「綠色改革」浪潮,無論是直接衝擊或間接影響,都將全面改變產業風貌,台灣淨零賽局正式開跑。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年排放2.5萬噸的排碳大戶將要收取碳費,首波約287家,包括鋼鐵、石化、水泥與半導體等廠商,至於第2波強制納管申報碳排的250家,環保署至今未鬆口是否課徵碳費。

電機大廠東元ESG推動辦公室執行長林弘祥透露,若以2.5萬噸排碳大戶標準來看,東元不在287家名單內,「跟我們這幾年做的事情有關,如果沒有做,很有可能被列入」。

不在排碳大戶名單 也難逃碳費全面衝擊

林弘祥解釋,東元的減碳動機,不可否認是源起客戶要求,因為集團布局國際市場,當年北美客戶提出高效率馬達要求,公司分析背後原因一定是為節約能源,而這又與碳排息息相關。

嗅到市場需求起了變化,林弘祥說,東元2007年發表「TECO GO ECO」減碳護地球宣言、2013年起自發性做台灣地區的溫室氣體盤查,同時著手優化製程、試著降低排碳,2021年更在中壢廠設置太陽能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取得自發自用綠電憑證發行資格,並針對空調產品導入綠色環保冷媒。

儘管如此,林弘祥認為,供應商會受碳稅費機制影響,多少可能轉嫁,對東元而言,間接成本恐上揚。

他進一步說明,排碳大戶多數是大企業,可能較有能力吸收碳費支出,或是因占有市場,可轉嫁至下游客戶,但下游端大多為中小企業,且以從事外銷為主,若成本壓力過大,到了海外,競爭力恐受影響,宛如「兩面夾擊」。

換言之,碳費影響的不僅是排碳大戶,中小企業也難逃碳定價帶來的衝擊,林弘祥認為,台灣碳費可採取階段式推進,從低價開始、不要一次到位,訂定明確時程及該時程適用的費率,讓企業得以緩衝因應。

碳費應課徵100元還是300元? 產業界盼務實面對

國內碳費費率仍無定數,「喊價」從每公噸新台幣100元至300元不等,工業總會表示,台灣碳費要訂定多少,並非單純參考歐盟、亞鄰國家做法即可,主要端視國內的減碳政策目標為何,以及何時達成,且經濟發展程度與企業承受力、競爭力,也須兼籌並顧。

同時,企業邁向淨零,須先進行溫盤,才能著手減碳,但此過程仰賴技術,工總指出,國際能源署(IEA)評估已知技術對減碳的貢獻,成熟技術僅挹注26%,也就是說,以現有成熟減碳技術,不足以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

工總建議,政府可先端出「具體可行」的減碳路徑與能源配比階段性目標,產官學公開討論合理費率,並以「先求有」低門檻費率入門,再滾動調整,最終邁向全產業適用的方式,課徵碳費,並公布收入實際用途。

現階段主管機關納管的碳費課徵對象是287家每年排碳2.5萬噸以上的大戶,不過,工總秘書長陳益民指出,台灣以出口為導向,而碳中和是世界大勢所趨,總有一天將牽涉整體供應鏈,因此工總正透過多管齊下教中小企業怎麼做碳盤查,盼以政府推動淨零政策的夥伴角色,攜手業者接軌國際綠色浪潮。(編輯:潘羿菁)11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