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11日電)為避免塑化纖維成為「萬年不壞」的垃圾,利用細菌可將塑化纖維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元素,兼顧環保與便利。遠東新短纖事業群副總經理蔡孟良說,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遠東新正放眼這項「生物循環」技術。
2022台北紡織展(TITAS)將於12日恢復實體舉辦,國內紡織一貫廠遠東新旗下的短纖事業群經營團隊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透露今年參展的重點內容。
「對短纖而言,減廢是重要議題」,遠東新化纖總部短纖事業群副總經理蔡孟良強調,業者有責任提供更環保的短纖材料給客戶選擇,而「生物循環」就是短纖事業群當前發展的重點。
短纖材料用途相當廣泛,特性為手感蓬鬆、柔軟,大量被使用在尿布、濕紙巾等衛材,或是枕頭、棉被等家用紡織產品上。
邁向2050淨零碳排 遠東新著眼「生物循環」技術
過去談到短纖產品的循環利用,市場多半會聚焦在石化產品多次回收利用的「工業循環」上,但蔡孟良說,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遠東新把眼光放到成本更高、生物可分解的「生物循環」技術。
「生物循環」是將石化材料循環再利用,或運用生質及生分解材料製成纖維產品,未來這些產品如果被丟棄,便可以回收再利用或回歸生態圈成為養分。
為了達到「生物循環」,遠東新2021年研製出生質及生分解材料技術(FENC Bio-tech),已經被運用在不織布產品上,例如尿布、濕紙巾為前2大應用產品,占遠東新短纖事業群總營收近2成左右。
蔡孟良透露,目前已經有國內口罩大廠要將生質、生分解材料導入一次性使用的口罩中,預料相關應用將持續在市場中發酵;目標生質與生分解材料在2023年達年產能3000噸,力拚2030年成長至占短纖事業群整體營收的5成。
細菌小兵立大功 「生分解」讓塑化產品回歸自然
根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20年10月公開的研究,全球每年估計會有480萬至1270萬噸垃圾流入海中,其中5成會被風浪打上岸,其他則不斷風化、分解成塑膠微粒,經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海洋塑膠微粒的問題很嚴重,而生分解材料可以協助解決或減少這個問題」,遠東新短纖事業群資深經理蔡翔秦指出,生分解材料的技術原理為吸引細菌將塑化纖維產品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元素,以「塵歸塵、土歸土」的方式回歸自然。
為什麼客戶不直接選擇生質材料就好?蔡孟良指出,生質材料比一般石化材料的價格貴至少3倍,生分解材料約高1倍,基於消費者並非人人都能接受高價環保產品,生分解材料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
「尤其是垃圾回收仍以掩埋為主,但垃圾回收總會有不小心遺漏的時候」,蔡孟良認為,如果這些不小心遺漏的塑化產品含有生分解材料,在特定條件下即能改善或解決「萬年不壞」的污染問題。
「舉例來說,棉被、枕頭等家紡類產品,一旦丟棄後常成為環境中的大型垃圾」,蔡祥秦指出,經實驗發現,利用生分解材料製作的家紡類產品,被丟棄掩埋後,在特定條件下經過806天,約可達到70%的生物降解率,也就是可以被轉換成二氧化碳或水,回歸自然。
展望2023年 車用材料、高質感PET發揮效益
除了衛材、家紡類產品,車用材料也是遠東新短纖事業群的重點產品,占整體銷售比例16%。看好電動車市場未來性,蔡孟良說,電動車用材料將是遠東新短纖事業群明年的重點話題。
蔡翔秦提到,遠東新研發的中空低熔點纖維具有輕量化及保溫效果兼具,超細纖維則對降噪大有助益,目前已逐漸打入中國電動車供應鏈中,未來也會朝加入生質及生分解技術進行研發,滿足客戶對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需求
展望後市,除了車用材料,蔡孟良也看好不織布循環經濟的前景。由於過去製作不織布時,為了做出高質感,需要混紡尼龍等其他材料,這也導致不織布回收的困難,但蔡孟良卻認為,「這是一個商機」。
遠東新研發的高質感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容易改質成各種機能特性,可讓產品材料單一化,也更容易循環再利用,解決過去品質和環保只能擇一的窘境。蔡孟良指出,目標高質感PET在2023年占整體營收5%,也希望高質感PET銷量能「每年快速成長」。 (編輯:張良知)1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