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均GDP冠居東亞 2因素助攻經濟轉骨成關鍵

分享到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6日電)國際貨幣基金(IMF)估算,今年台灣人均GDP可望以3萬5510美元的成績,首度超越日本,更將韓國甩在後頭,成為東亞第一。專家分析,台灣超車日韓雖然有匯率因素,但經濟體質變得更為強韌也是關鍵。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最新報告,今年台灣的人均GDP將從3萬3140美元(約105.6萬台幣)成長到3萬5510美元(約113.2萬台幣);相較之下,韓國今年人均GDP為3萬3590美元,日本為3萬4360美元,分別下降4%和12.6%。

國發會表示,台灣拿下東亞第一,除了經濟韌性佳,經濟基本面良好使得匯率相對日韓更平穩均是關鍵;未來政府將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提高經濟與產業的韌性,維持成長動能。

台商西進經濟引擎熄火 台灣人均所得曾被韓國超車

回顧台灣經濟表現,1960年代至1990年代期間,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因為經濟發展快速,有「亞洲四小龍」美譽;1992年,台灣人均GDP更正式突破1萬美元,展現強勁的成長力道,同年韓國僅約8000多美元。

隨著經濟發展至一定程度,台灣工資逐漸上漲、生產成本提高,中國又大舉招商,1990年代大批台商西進淘金,卻因此讓台灣經濟體質轉趨孱弱,人均GDP成長速度明顯放緩。

觀察鄰近國家韓國,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受到重創,當年經濟成長率重摔、落入負成長,但韓國政府痛定思痛,採行激勵景氣措施、推動改革,經濟快速復甦,1999年及2000年經濟成長率大跳升。

韓國經濟急起直追,台灣則面臨產業空洞化挑戰,2003年迎來重大轉折,韓國人均GDP正式超車台灣。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蔡鈺泰坦言,製造業對於國內生產毛額(GDP)帶動效果最大,但台商大舉西進,導致國內生產、投資相對空虛,經濟成長速度隨之放緩。

貿易戰、疫情迎來轉骨契機 台灣人均所得冠居東亞

時至今日,台灣人均GDP首度超車日本,而且在睽違19年後再次超越韓國。台經院國際事務處研究員邱達生點出2大關鍵,一是匯率因素,二是台灣經濟轉骨成功,在台商回流、廠商擴大投資之下,體質更為強健。

邱達生指出,2019年日本人均GDP突破4萬美元後,隔年便跌回3字頭,2021、2022年還持續往下掉,除了因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接連來襲,打擊經濟成長動能,今年日圓大幅貶值,更是讓日本人均GDP從3.9萬美元跌至3.4萬美元的重要因素。

「美中貿易戰對日韓經濟是轉捩點」,邱達生表示,日韓受到貿易戰影響,2019年後經濟成長明顯放緩,台灣則迎來台商回流熱潮,生產、投資活絡,點燃經濟引擎,甚至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經濟還能維持正成長。

蔡鈺泰也說,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促使供應鏈調整,台商紛紛回流;此外,疫情期間,遠距商機大爆發,數位轉型蔚為潮流,帶動半導體、資通訊產品需求熱絡,也讓台灣受惠。

至於匯率因素,根據央行統計,今年以來美元獨強,美元指數狂升17.71%,亞幣全倒、累計貶幅多超過10%,其中人民幣貶11.17%、新台幣貶13.15%、韓元跌16.78%,日圓跌幅最重、今年以來狂貶21.95%。

邱達生說明,台幣貶值沒有日韓嚴重,因此換算以美元計價的人均所得,相對有支撐。

兩大因素支撐下,台灣得以擺脫低成長魔咒,今年人均所得拿下東亞之冠。不過邱達生認為,大家欣喜之餘,可能更關心未來幾年,會不會又被日韓反超。

儘管根據IMF預測,直到2027年,台灣人均所得都能持續領先日韓,邱達生提醒,整體國民所得提升的同時,後續更應該留意分配面的問題。

邱達生指出,台灣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業的實力有目共睹,變局之下出口依舊暢旺,相較之下,傳統產業更容易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內需服務業受衝擊也很深,如果未能引導產業轉型、強化競爭力,經濟果實僅由特定產業享受,貧富差距擴大的結果,恐衍生另一層面的社會議題。(編輯:林淑媛)1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