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 柯文哲
第一棟循環建築 向荷蘭取經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因應全世界都市化,未來預計住在都市的人口會佔總人口的 70%,而城市是一個高度耗能的地區,所以在對抗氣候變遷城市是第一線。在去(110)年 4 月 22 日地球日就已經宣示北市要做淨零碳排,也呼應聯合國 COP 26 氣候峰會,並提出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全循環零廢棄三大面向,同時6月22日通過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成為臺灣的第一步。
柯文哲以北市為例,最重要的就是建築、交通、垃圾這三樣。再來就是逐一檢視細項可以做什麼,以及如果達到 2030 年目標,應該要如何做。先把藍圖畫出來,確保下一任政府都要執行。
柯文哲指出,全台第一棟循環建築就是擁有 1,400 戶的南港社會住宅,當初堅持這個社宅內的建材在拆掉的時候都必須是能夠 reuse、recycle,並且要 50 年甚至 70年 才能回收,讓建築成本提高很多,他坦言只有銀行業與保險業有辦法承接循環建築的工程,這些都是他前往荷蘭所學到的,而這座社宅在 2024 年才能完工入住。
新北市長 侯友宜
新北市 率先全台加入脫煤者聯盟
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市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城市,有山有海,在面對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上要更進步。新北市以公部門示範打造黃金綠建築,盼帶動民間團體共同營造永續環境,「是全國第一個加入『脫煤者聯盟』的城市,」侯友宜自豪地表示。
侯友宜表示,新北市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檢視市府政策是否符合友善環境及永續發展前提,於 2019 年率先全國發表《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成為全球第 10 個完成 VLR 的城市,以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及環境保護三大面向全力打造宜居城市,實踐「不遺忘任何一個人」的精神。
此外,侯友宜特別提到,「五股垃圾山三十年沒人要動,因為要花好幾百億,一百七十公頃的綠地沒人去管,我下定決心花兩年時間,該拆的工廠拆、該列管的列管,其他就變綠地,」侯友宜提及過去 50 年無人能改變的塭仔圳及被非法使用 30 年的五股垃圾山,近三年在市府團隊努力下已經翻轉面貌,增添許多綠地,蛻變成「五股夏綠地」。他並感謝塭仔圳的居民及業者配合,在零抗爭下快速搬遷完畢,400 公頃的塭仔圳是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 2.6 倍,未來能夠提供市民大面積公園綠地,目前正在整地、開地及施作基礎工程,「我們要讓國門煥然一新!」侯友宜強調。
桃園市長 鄭文燦
社會、經濟與環境結合 邁向永續城市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為落實桃園市低碳綠色、健康宜居、智慧韌性及永續發展理念,升格後即推出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設立綠色城市推動小組,並在2021年成立「桃園市政府永續發展會」,皆由市長親自擔任召集人,並外聘產官學研等相關領域的專家提供建言,透過市府同仁與市民的共同努力,讓桃園有了許多的改變。
鄭文燦指出,在社會力方面,桃園市規劃了完善的社福政策,自升格以來,人口成長超過 22 萬,六都第一。在經濟力方面,截至 111 年5 月底,落地桃園投資 3,066 億元,占全台總投資金額 18%,為全國之冠,工業產值達 16 兆 6,223 億元,全國第一。在環境力的部分,桃園積極發展推動綠色能源,截至 111 年 5 月止,桃園再生能源容量 703MW,其中太陽光電為 467MW,為北部縣市最高,較升格前成長約 90 倍。
鄭文燦強調,桃園市已提出桃園 2050 淨零路徑,透過有效的整合六大部門減碳策略,與產官學界共同合作,並運用公私協力,「讓桃園綠色城市轉型成零碳城市,」鄭文燦表示。
台中市政府代表 黃晴曉
(永續發展及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執行長)
多面向打造台中成為永續淨零城市
台中市政府永續發展及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執行長黃晴曉出席高峰會,代表市長盧秀燕報告台中市的減碳策略。黃晴曉表示,台中市政府在環境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努力趕上國際腳步,簽署「氣候緊急宣言」提出 168 目標、發表「2021 台中市自願檢視報告」,並訂出103 項指標及 106 項計畫及公布「2050 台中市淨零碳排路徑」,啟動「台中市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修法作業,從輔導企業轉型、零碳清淨運輸、智慧建築、生活轉型及氣候變遷調適等多面向著手,打造台中成為永續淨零城市。
台南市副市長 戴謙
淨零碳排是國安也是生存問題
台南市副市長戴謙表示,「淨零碳排不僅是國安問題,也是生存問題」。台南著重於提升經濟、交通、健康,並透過打造陽光電城、低碳生活、綠建築以及水資源再利用,以達成環境、文教及溫暖層面的永續目標。
戴謙指出,台南市是全國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最高的城市,正積極打造亞太綠能發展中心,建置沙崙綠能科學城;產業轉型方面,創建碳盤查登錄輔導機制,協助中小企業邁向淨零。
為供應南科等廠商如台積電等所需,台南市將興建立3座再生水廠,收集南科、高科技廠排放之工業廢水,經處理後再回供給南科、高科技廠使用。此一全臺首創的「以水換水」模式猶如國際碳權交易,「是全臺推動水資源回收及水資源能化最佳示範,」戴謙表示。
高雄市副市長 林欽榮
以緊緊緊精神 擘劃永續城市樣貌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指出,以減碳績效而言,高雄市是全國第一,2020 年已減排 19.4%,目前已公布淨零路徑圖,正訂定「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在永續運輸部分,汰換燃油公車績效為六都第一(目前電動公車比例全國第一),捷運路網4線齊發,拓展大眾運輸路網的可及性。並積極擴展 YouBike2.0 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動汽、機車等綠色運具,結合 5G 及 AIoT,打造新一代智慧運輸系統,縮短交通車輛的行駛時間以減低耗能。
在產業轉型方面,設置南部半導體材料 S 廊帶,另透過減煤、五大工業區減排專案等方式改善高雄空氣品質,並於 6 月公布淨零路徑與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逐步邁向 2050 年高雄淨零目標。
林欽榮提到,2022 年是高雄市政府推動永續智慧城市,收穫豐碩的一年,4 月在 APEC 的「能源智慧社區最佳案例」,6 月在素有智慧城市奧斯卡獎之稱的「IDC 亞太區智慧城市大獎」,均獲殊榮肯定,本月再獲 2022 年智慧運輸世界大會名人堂地方政府成就獎,顯見高雄已能透過智慧城市的永續治理經驗,將變得越來越永續,越來越智慧、宜居。